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出于稗官"说牵涉到对中国早期小说观念和小说发展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深入讨论。音韵学家们早已指出,上古音同者义相通。如淳释"稗"音"排",是汉魏读音,实兼释义。"稗"即"偶语",亦即"排语"、"俳语"、"诽语"。"稗官"可释为"小官",但并非指某一实际官职,而是指卿士之属官,或指县乡一级官员之属官。先秦两汉"以偶语为稗",提供"偶语"服务的小官自可称为"排官",亦即"稗官"。这样,小说与歌谣、赋诵、笑话、寓言等既有文体上的渊源,小说家与瞽、矇、百工、俳优及诵训、职方氏等也有身份上的关联。因此,"小说家出于稗官"说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汉志》“小说家”及其“小说”是在战国时凭藉文体自身潜力发展起来的、在“说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体.虽不属规范的文学体裁范畴,但也并非仅如《汉志》“诸子略”其他九家一样的文体那样重义理,也不如史家之记实,而是一种包括叙事内容的实用文体.《汉志》对“小说”“迂诞”、“依托”的定位为“小说”文体艺术虚构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汉志》“小说”源自民间智慧,是本土小说的早期形态,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在"诸子略"著录小说家十五家,小说家既被列入诸子之一家,必有其共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本文认为,《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关系:其一,在已被证明《汉志》小说家作品的主要部分是方士小说的基础上,从方士的思想倾向和活动方式入手,揭示《汉志》小说与黄老之学的联系;其二从《汉志》小说有关佚文资料的考订分析入手,证明《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天子·稗官·西王母──汉代神仙小说西王母形象仙化原因探析孙生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小说是“稗官”所造,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那么,“稗官”是什么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现存之汉人小说,盖无一眞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这个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类著录的十五家小说,至隋时即已亡佚,今存旧题汉人的作品,如东方朔的《神  相似文献   

6.
《汉志·诸子略》之“小说家”,其名始见于西汉。“小说”包含两层涵义:一为浅薄的诸子学说;一为迂诞的“说”类作品。前者注重学说源流,后者关注书籍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模糊的文体意识。“小说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规范与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班固《汉志》建立“小说”之学,确立了“小道”的学术性核心特征,直至唐人撰修《隋志》时,虽然“小说”创作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学色彩,但其理论构建层面未发生重要变化.欧阳修撰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在将部分“杂传”作品界定为“小说”类所作的持续努力,使“小说”从一种没有固定表述体式的学术之说,逐渐转变成一种具有显著文学特征的叙事性文体.在传统“小说”观念向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欧阳修为“小说”引入“杂传”的书写体式,确立“小说”的独立文体位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代小说的名目及萌芽状态的论理最早见于西汉末年刘歆所著《七略》.《七略》原书虽已散佚,但它的基本内容仍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里.刘、班认为九流出于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话非常简略,故余嘉锡教授曾做了篇文章,对此加以考释,详尽可信,同志们想已读过,这里无须重复.《七略》和《汉志》著录的小说已经亡佚,就佚文来看,其内容与我们今天的小说概念是不相当的.但它是小说的源头,是后来许多杰作的起点.经过志怪、志人、传奇、话本、章回直到后来受西洋影响而兴起的现代小说,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变化着,它的范围不断在缩小,又不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东晋这一历史时期中各种社会现象,因而成为思想史、文化史、历史、语言史诸方面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这里想讨论的,是它所包含的小说因素。当然,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道也”的定义,《世说》就已经是小说了。不过,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小说的定义发生过若干次变迁,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发展成为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有情节,有环境,有结构的文学体裁。《世说》一书为现代意  相似文献   

10.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秦至西汉时期,"说"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愉悦义与言说义两个义项影响了人们对<汉志>"小说家"的理解.<汉志>"诸子略"中的诸予十家作品,唯有小说作品多以"说"命名.<汉志>以"小说家"来概括这部分作品,采用的主要是"说"的"学说义".对书籍文体特征的认识,使<汉志>中"小说家"的"说"又成为了文体概念.小说也逐渐从诸子小说向小说文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今小说观念历来不同,前者是《汉志》“小说家”的延展,后者多指虚构性的故事。古今小说观念虽然存在着差异性,小说概念却由古沿用至今。这说明,古今小说观念亦有着同一性,它们分别表现在娱乐性、故事性、通俗性、传奇性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汉志》小说包含先秦小说与汉代小说两种类型,先秦小说是先秦语体文献在战国时期的新发展和新样式,本质上属于语体。这两类小说反映先秦两汉时期小说演进的两种类型,同时也预示了志怪与志人小说的嬗变。《汉志》所著录小说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语体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一是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这两种不同的小说观念被《汉志》杂糅在一起,这不但遮蔽了先秦“小说”观念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模糊了现代意义上小说观念的真正起源。另一方面,《汉志》有关小说的看法尽管源于对先秦小说的认知,但它所阐明的小说观念主要是围绕先秦社会采集民间议论这一现实而展开的,这意味着《汉志》的小说观念与先秦小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逄本《鬻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本《鬻子》的真伪与归属,是《汉志》小说家著作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学者所论,颇有分歧。本文在爬梳整理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重加考辨,认为逄本《鬻子》既非后世伪造的赝本,亦非小说家《鬻子说》之残,而是《汉书艺文志》所录道家《鬻子》之残帙。对《新书》、伪《列子》、《文选》等书所引“鬻子”佚文的真伪归属,也做了逐一考证,并指出胡应麟关于《汉志》小说家著作“亦杂家者流”的论断实不可信。  相似文献   

15.
汉人辞赋并称、混称,以赋称辞。在汉人辞赋观念中,辞即是赋,赋即是辞,辞赋一体。汉人亦赋颂并称、混称,以颂称赋。能以颂称赋之颂则为诵,是赋之一体;赋、颂不能互代之颂则为美盛德之形容之颂,别为一种文体。汉人辞赋观念中判定赋体的核心标准就是不歌而诵。汉人是从文体的表达方式——配乐而歌或不歌而诵来判定辞赋,今人却以文体内容和形式的主要特征来判定辞赋,因此造成了汉人和今人辞赋观念的差异,也形成了今人对汉人辞赋观念的误解与困惑。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小说"这一概念主要表述为"小说家",是刘向等人根据书籍分类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的类称。"家"并非"九家之术"所指学派概念,而是类属之称;"小"不是对学说价值高下的判定,而是指言论细碎、增饰不实;"说"是一种先秦至汉代所存在的"广说诸事"、寓理于事的著述体式。汉人的"小说家"观念是造成后世"小说"文体边界模糊、蔓延的主要源头,有必要进行专门辨析。  相似文献   

17.
小说文体有它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但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偏离这种规定性,造成非文体化,而这正是小说文体审美张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家对于“第二视野”的描绘和20世纪影视艺术的发达是造成非文体化的主要原因。非文体化主要表现为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小说的戏剧化、小说的绘画化、小说的音乐化等,它拓展了小说的文体空间,而读者和批评者对非文体化小说进行接受和批评的观念亦要转变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与稗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问题,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本文从小说与稗官之间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汉代稗官与小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而,“小说家出于稗官”一说并无大错。刘歆、班固等人的说法实际上是提升了小说的地位,赋予了小说正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说”名义之歧误,历来发生在《庄子·外物》注解中,而近世又发生在古典小说研究中。“小说”真义实为“小道”。先秦诸子论学大量使用了“小道”一词,而与“大道”形成两极对峙。如果将“小说”转释为“小道”,并将《庄子》“小说”观扩展为诸子“小道”观,就可建构诸子“小说”观同秦汉“小说家”以及后世文体小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虞初周说》考辨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西汉虞初所撰,见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在《汉志》著录的十五种小说家著作中,不仅卷帙繁富,冠于诸书之首,而且其性质亦最接近魏晋志怪小说,所以,其书虽已不存,仍为古今学者所重视,历来考论虞初其人其书者,多至十余家。但此书早伕,史籍有关记载不详,故前人考论间或有未尽其详,甚至讹误者,固所难免。今撰考语三则,为之补阙拾遗,冀得真相之一二,并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