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春 《江淮论坛》2003,(4):143-145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20,(5)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蒲松龄《聊斋志异》在传统儒家"爱生"论基础上,由其特定的语境决定选择了"自然比人类更美"的"美生"论自然写作,并以一系列无比动人的动植物寓言形象地呈现了这一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态美学实践。中国17世纪的"美生"论自然写作的观念与20世纪加拿大卡尔松的"自然全美"有其类似之处。"自然全美",从相对的意义上,可能是片面的,但从总体上,却是一种最终的哲学指归。自然的永恒美丽与神秘魅力是无法抹杀的,这恰是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所包含的自然的部分"复魅"。蒲松龄《聊斋志异》通过艺术形象所倡导的"美生"论具有这种部分"复魅"的意义与价值,需要我们通过回顾展望人类历史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慢慢地体悟与咀嚼。《聊斋志异》这样的"自然写作"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生态美学与自然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董雪静 《学术论坛》2012,35(4):197-200
"厚"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较为后起的范畴之一,主要指一种圆润滚实、肉膏骨健、笔力逑劲的书法审美风格。从汉魏自然朴拙之自发风貌到晚清书家精心刻意之自觉追求,"厚"逐渐由一种简单拙朴、雄强泼辣的书法形体特征发展成为成熟的书法审美风格和艺术品鉴标准,在形态美、立体美、力度美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书法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论文雅     
文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野俗相对,反映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思想感情方式和审美习惯,受到历代主流思想意识的重视。在美学史上,作家、批评家对待文雅的态度十分复杂,往往有极端的表现和批评。"以俗为雅"是文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了艺术辩证法的特点。雅俗与自然美、人工美有内在的联系,各有审美价值,偏执一端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论神秘美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然而,引起"最为美妙"的神秘感的神秘美,还未被人们所注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神秘美问题作点探讨. 1 神秘美并不是鲜为人知的美学现象,在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里,我们经常可以察觉到它的踪迹. (一)自然神秘美.堪称"神秘美"的自然景物很多.贵州安顺龙宫区域的许多自然景物,就是具有神秘美的自然景物.且以龙宫区域的玲珑洞来说吧,玲珑洞由银坑洞、保  相似文献   

6.
船山论美     
<正> 船山认为美在自然,美在精神,美在中和,美在德容。船山的美学思想,是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兹论述于下。一、美在自然船山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气化的产物,是阴阳相交的产物;认为美在自然界,美在天地  相似文献   

7.
近代美学把美定义为"感觉的完美性",从而把审美经验当作了美学的第一主题,取消了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未来美学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从"感觉的完美性"向"存在的完美性"的过渡,这意味着回归向古代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柏拉图关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论是对美学和艺术的最重要的存在论奠基,指出了在感性世界之上还有一层更高、更真实、更完美的理性世界存在,以此规定了美学的基本论域:美是存在本身的完美性,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可见之美与不可见之美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陈琰 《学术论坛》2006,1(5):34-38
中西美学都注重听审美,但二者处于不同的维度之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听审美所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体验,庄子的心斋把它阐发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它带向了边界。而西方美学中的听审美主要是人神同在的一种超越性的经验,通过与自然的分离,它使精神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但也抽掉了感性活动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听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审美经验是我们反思审美生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如画美学传统为18世纪英国理论家们所确立,它改变了17世纪自然审美的寓言化倾向,使自然美学成为可能.但如画美学的公式化也把自然审美导向一个新的误区:1.如画美学的距离化欣赏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隔离与对立,甚至人对自然的征服.2.如画美学把自然的美看成是主体想象、心灵表现的产物,从而遮蔽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3.如画美学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象画一样栩栩如生、适宜入画的自然景观才值得欣赏,这导致自然审美欣赏的精英主义姿态.  相似文献   

10.
曾繁仁 《学术研究》2012,(8):120-126
宗白华曾经期望"中国的美学大放光彩",这一愿望在建设性后现代突破工具理性、突出生态文化的语境下得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是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天人合一"、"阴阳相生"与"生生为易"的中和论生命之美的形态。具体表现为风调雨顺之美、吉祥安康之美、生命旺盛之美与借助自然的绿色想象。在具体艺术形态中表现为民间艺术的吉祥如意、绘画艺术的气韵生动、音乐艺术的"与天地同和"、建筑艺术的"法天象地"、诗学的"六义"之说以及人格培养的"天地境界"等。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和论美学应在积极参与当代美学对话中发挥作用,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1.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相似文献   

12.
《易经》与中国古典美学安民《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它深刻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赐经》,它包容了生命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伦理美、人格美、行为美、心灵美和艺术美;它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等的关系;它把自然...  相似文献   

13.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变革,两汉铺锦列绣的美为清真自然的美所取代,中国古典美学处于一个转捩的阶段.而这种转捩,首先肇自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自然的人格取代了儒学的人格,由此而来的则是自然的美学代替了雕饰的美学,人品与文品臻于和谐一致,"自然英旨"成为魏晋六朝的重要审美范畴.这一美学思潮的嬗变过程,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想脉迹.  相似文献   

14.
先秦美学在总体上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但在以"和为美"的共同理论特征下,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持一说的局面.先秦和谐美学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次出现了三种逻辑倾向:一是在对象的外在形式上求和谐;二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间求和谐;三是在超感性的内容要素上求和谐.先秦美学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是国内美学界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论域,是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为其基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论意蕴.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的观念等等.从生态论角度来透视中国美学思想,使美学研究具有了深化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生态美学的前提是确立恰当的美学观,然后从美学观的角度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观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美感—艺术"三元模式,它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背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的"审美"而退回到柏拉图意义上的"美"。中国生态美学依据这种美学模式所创造出的"生态美"概念,根本无法深入解释当代生态审美活动,因而是一个误导性概念。青年鲍姆嘉滕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作诗能力的哲学思考,其"感性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学",近似于其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综合鲍姆加滕的审美能力学与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我们可以构建出"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以之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才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自然化"与审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自然化"本来是人类实践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以前的实践美学只注意了"自然的人化"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化".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之中人真正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人的自然化"就是"人的人化",亦即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可以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关注"人的自然化"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实践美学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统一起来,可以和谐、自由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社会,使人类走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美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资源,作为中国美学最近的重要理论遗产,其学术价值日渐凸显。从跨文化的视野来看,中西艺术传统中对自然美不同的态度给予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中,包含了意识形态外衣下的某种超前性生态资源,在世界美学格局中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于艺术中表达的自然美、人工创造的自然美和原初状态的自然美三种不同的形态,中国当代美学并非总是明确加以区分。无论是当今自然环境的恶化,还是修复已经被损害了的自然美,都和人化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是具有与人同等地位的审美价值主体,过去被认为是人类所专有的美感包括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实际上仅仅是自然广袤的审美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审美态度的恰当性是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继续推进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