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原生态民歌的舞台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艺术可行性和文化社会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舞台演绎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舞台演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确立以传承和传播为主的保护原则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2.
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化的追求,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化追求的过程,也是与背离本真的认识和行为即失真进行斗争的过程.失真与本真斗争的焦点集中于传承人、文化空间以及传承人与文化空间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及文化空间,这在理论上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上却常常出现背离本真的认识与行为.含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文化空间的本真传承与文化空间破坏或断层之间的搏弈.原生态民俗艺术,主要表现为传承人对传承艺术的本真化坚守,与损伤艺术品质的失真化演出之间的搏弈.这些搏弈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阶段性搏弈,解决这些搏弈,一靠研究,二靠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每一个阶段性搏弈的解决,意味着另一个阶段性失真与本真较量的开始,每一次解决都是一次对失真的舍弃修正和对本真的更加深化.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积淀深厚,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原生态地保留了内蒙古各民族的历史记忆,鲜活地记载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还绵延不断地传承了各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2002年“原生态”音乐文化现象进入大众的视野,到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CCTV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唱法”新鲜出炉,“原生态”对学院派“民族声乐”的猛烈撞击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作为高校──人类精神文化的传习地,应主动承担起继承、保护非物质传统音乐文化的义务,尤其是各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建立相应的传承机制与保护研究工作,为中华传统声乐文化撑起保护伞,对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以及继承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原生态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载体。它连绵不断地传承了草原文明,发展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反思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曾在农耕社会文化环境下有效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发展,但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衰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自然传承模式的衰败与不适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化传承模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原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入手,到挖掘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其他原则的相关性、保护的原则、保护的方式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多视角地论述了两者的关联性和对于现实保护过程中可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内蕴厚重,是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蒙古族历史的原生态记忆,蒙古族艺术创造力的活态展现,还是蒙古族科学智慧的有力见证与蒙古族精神特质的重要传承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分别从民间文化与典籍文化不可对立分割、民间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的汉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两个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作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将文脉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战略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事关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因此无论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解决的问题。太阳花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走出去”、多方位整合、打造产业共同体和建立扶贫车间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结合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路径,值得借鉴,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刘晓春 《学术研究》2008,106(2):153-158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杜芳  周文杰 《理论界》2010,(9):147-14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热点问题,赵本山把辽宁二人转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起来,以辽宁铁岭二人转为个案,研究赵本山如何把铁岭二人转这种非物质文化转化成文化产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培育与实施找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存贮、信息化的形式转换、信息化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培训等四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很有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复杂的脉络关系往往折射在独特的视觉文化之上。如何发挥与挖掘视觉体系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视觉体系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将视觉形象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视觉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世界人民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