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鲁迅杂文文体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在"短评"基础上产生"杂感",又是在"杂感"基础上产生"杂文"的,梳理"杂文"的这一形成过程,可见其有"短评"和"杂感"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情况更主要体现在鲁迅前期创作中,后期虽有所延续,但三种不同文体各自的特色在他的杂文中又常常融为一体得到表现,这在他1933年杂文文体创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鲁迅30年代中期为"杂文"正名,与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针对的又是其时京、海派联手在文坛上掀起的"小品热",由此而有他对杂文功能和作用更为确切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他对五四运动的似乎冷淡的态度代表了五四运动中一种更深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五四时期以至离京南下前所作的小说杂文,丝毫不曾偏离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启蒙主义的宗旨.对一度颇为时髦的工读主义和新村运动,革命派的鲁迅和改良派的胡适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游移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鲁迅逝世后,他视域中的鲁迅,逐步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形象,表明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已由游移归于认同.沈从文在40年代后期对鲁迅态度的大幅度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他对鲁迅学术贡献的肯定,对鲁迅杂文的重新评价和对鲁迅人格气度的推许,都表明他已摆脱过去偏狭的"纯文学"视角,开始用一种综合性的眼光来认识与评价鲁迅.  相似文献   

5.
谈到鲁迅杂文,一般都公认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里很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鲁迅杂文有没有鲜明的思想特色呢?我想:每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特色的。象鲁迅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而且不只是伟大作家,同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主要创作杂文是不会没有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无愧于"一具有彻底的反虚伪的精神,二具有透彻的文学家的眼光"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对<呐喊>、<彷徨>、<野草>及鲁迅后期杂文的分析,表现出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散文诗及现代杂文等文学体裁方面的规范与创新,借此说明融汇其间的鲁迅的美学追求<呐喊>颜色法"域外文宗",更多激愤;<彷徨>汲取中国传统"画眼睛"的写法,更趋圆熟;<野草>最早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开一代先河;后期杂文则于无意中创造了"鲁迅体"的现代杂文.鲁迅在现代文学体裁的规范、创新、更迭之中,不断实现着他的美学追求,接近着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舒芜在194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合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代表着194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 ,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影响 ,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这就使得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 ,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9.
永恒的微笑-鲁迅逝世前的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逝世前特别是在距他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创作了一组达到登峰造极的思想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的杂文.在这些作品中,他笑谈死亡,戏说鬼魂,并始终贯穿着对旧势力和人民敌人的斗争,显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贯的战斗精神,践诺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终生誓言.这批精彩的杂文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幽默、潇洒的艺术风格,就像著名摄影家沙飞在鲁迅逝世前11天的10月8日为他拍摄的那幅手持香烟、眉眼莞尔的照片一样,在中国乃至人类文学以至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是一位文艺革新的战斗者,他认为作家“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才能够独立”。他是从众多的文学大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后,才创作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作品。1924—1926年他创作《野草》时,已积累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资料,又能科学地借鉴慎重地吸收,因此才写得如此深沉博大。鲁迅散文诗的创作,同他的小说杂文创作同时开始,并延续到晚年。不过,集中地采用象征主义尼采文风来抒写心情、表露斗士心迹则是在《野草》里,可以说《野草》  相似文献   

11.
(一) 鲁迅不愧是中国现代有数的语言艺术大师之一。这在他的丰富的杂文创作中是表现得格外鲜明的。杂文篇幅较短,这种文体尤其要求语言的简约,凝炼,而容不得半句废话。我以为鲁迅杂文的语言是完全具备简练这一特点的。他的文章,尽管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但用以表述这种思想内容的语言却绝无罗罗嗦嗦、拖泥带水之弊。相反,它们  相似文献   

12.
一,必须重视鲁迅杂文的教学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杂文是他创作的精华之一。鲁迅共写了十六本杂文集,写作时间前后历经十八年,直到逝世前他从未间断过杂文的写作。也正因为鲁迅杂文的杰出成就,使我国五四以后杂文勃兴而享有盛誉。鲁迅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而独具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它是鲁迅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锐利的战斗武器,也是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3.
从“杂感”到“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和现实环境影响出发,从体制、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鲁迅杂文的文体属性及特征,提出了鲁迅杂文作为新型的文学体裁的文体依据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舒芜在 194 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解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 ,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 ,代表着 194 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16.
"力的艺术"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的"力之美",是鲁迅推崇的文化审美品性,同时也是鲁迅杂文诸种审美品性的重要一种。其杂文蕴含的力有雄浑之力、"突击之力"、深沉凝重之力,显示出杂文雄浑壮阔的气势、坚韧锋利的击杀力量和外静内功举重若轻的凝重感,从而使鲁迅杂文表现为壮美、伟美或崇高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聂绀弩是杰出的杂文家和诗人,也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鲁迅杂文的精神本质,其乡土小说是鲁迅所开拓的乡土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表现.本文以杂文、小说和部分诗作为例,探讨了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扬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早年学医对他以后的小说、杂文等创作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中科际整合的理论出发 ,梳理医学对于鲁迅创作的影响。鲁迅医学对他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话语、情节、创作思维、文化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国民性改造意识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一贯的立场和基本观点.毛泽东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反旧道德思想有继承关系,而武训、梁漱溟等人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儒学传统有着继承关系.毛泽东晚年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人心改造问题上"名同实异"两个部分的矛盾.我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20.
梁晓声的散文创作令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和当代文坛一些作家缺乏甚或不屑于体验底层大众生活因而泯灭良知和堕入粉饰相反,梁晓声始终"睽注平民生活形态",从自己的良知营造出的芜杂的"社会关系"中吸取创作营养,保持生命力强健的创作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