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伍振 《百姓生活》2014,(3):63-65
为了一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我们来到距离重庆市区160公里的郊区大足县.去观赏那独特的摩崖石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佛宗禅意。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足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游览了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3.
李麟汉文摩崖位于拉萨布达拉宫所在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年)入藏驱逐准噶尔部的清军将领李麟所刻。本文依据清乾隆初年成书的《西藏志考》所录碑(摩崖)文,结合仵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时间等作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地位不高的李麟当时为何能立碑刻铭,并指出了此摩崖的资料价值,尤其指出"西藏"一词作为特定地域名,康熙末年已在入藏清军中大量使用,在康熙《平定西藏碑文》前已见于碑刻,之后逐渐流行并固定化。  相似文献   

4.
阿穆尔考     
五、《崖刻》一文认为“大约天德元年(公元1149年)是汉字碑刊刻年代,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是女真字碑建立的年代”,并具体推测汉字摩崖是阿台“事后追忆往事”,“而推功于太祖,其实金太祖并未到此。及承安五年阿台之子为追念其父,又立女真字碑,具体叙述了他父亲作战升职立碑的经过”。这里边有两个问题,是无法得到解释的。其一是,照摩崖题字内容,不是一般地“推功于太祖”的颂词,而是非常具体的指明是“大金太祖大破辽军”的“息马”地,这岂不是与历史事实相矛盾吗!金太祖根本没到过这里,这段“推功”文字又从何谈起呢?其二是,既然汉字刻于天德元年(1149年),女真字刻于承安五年(1200年),汉字要较女真字早五十二年,为什么早刻的汉字要刻在摩崖的阴面,而后刻的女真字反要占据明显位置刻于摩崖的正面呢?是刻汉字时有意留待后来续刻女真字吗?这显然是不合于常理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考证了赤峰市区东北隅之红山摩崖石刻文及其作者生平,纠正了石刻文的相关谬误,还原了历史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郙阁颂》是东汉建宁五年(172)镌刻在略阳县(穴且)口的白崖,嘉陵江西岸峭壁上的摩崖石刻。书体皆为汉隶,都是我国著名的汉刻。现在这两方摩崖一个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一个迁到略阳县灵崖寺。至于它们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在金石学上的地位,素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家们所推崇。然而,对这两方摩崖的文化特征有何异同?应作何认识?看法则不尽一致。研究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全面认识这两方摩崖刻石的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这方面作点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7.
举世闻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以下简称《铭文》)是大流士一世为其弑君篡权辩护而立的摩崖石刻,也是古代西亚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自1846年《铭文》古波斯文本问世以来,它一直受到各国学者重视。本文拟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对《铭文》基本情况、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新发现的博爱县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法华经像,是中国汉地最早的经、像一体的石刻,也是最早的《法华经》经文石刻,并且是至今仅见的、无定相的线刻观音,对研究中国佛教早期刻经、观音信仰以及北魏风俗民情,均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历史价值在此,学术价值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云峰石刻》书法共四十多种,分布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平度县天柱山,益都县玲珑山等地。而尤以云峰山刻石种数最多,故统称为《云峰石刻》。这些石刻书法,均为摩崖刻制。从用笔上看,有的纯方,有的纯圆,有的方圆兼备;从结体上看,有的偏方,有的纵长,更多的是在一块石面上大、小、长、扁、参差错落,奇态百出。  相似文献   

10.
云峰石刻群     
烟台市所辖莱州市城南十里,有云峰、大基二山,山中多北朝摩崖刻石,其中以云峰山(又称文峰山)《郑文公碑》刻石最为有名,故统称为“云峰石刻群”.云峰山今存大小刻石三十五处,其中北朝十七处.大基山共有刻石二十四处,其中北朝十五处,云峰石刻占今存汉唐之间摩崖刻石的半数,对了解北朝真书全貌,探求隶楷错变,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渊流,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在历史上采用刻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本民族的迁徙、征战、宗教、儒学、人物、谱系、商业、建筑等方面的重要情况,形成了一批价值珍贵的石刻档案。本文运用档案学理论探讨了纳西族的象形文字石刻、格巴文石刻、喇嘛文石刻、汉文石刻和东巴画像石刻,并针对纳西族石刻档案的管理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阿弥陀造像记》(即陆心源《唐文续拾》之《河内摩崖造像记》)作者是否即王维,目前还只能存疑。结合诸家著录,以[道光]《河内县志》为底本,校定《河内摩崖造像记》文本,可供与石刻比对之参考。  相似文献   

14.
邢恕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理学人物,二程弟子,郑州原武人,元祐年间贬谪永州。《全宋诗》收录其诗作共10首,其中6首作于湖南永州,此外又有散文1篇,题名7通,也作于永州,部分石刻真迹保留至今。本文即以永州所见摩崖石刻,参以方志,对邢恕所作石刻作一汇考,冀补史阙。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所见到的苗文材料之前,古代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一直是不解之谜。最近,笔者在湖南邵阳城步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与古文献资料、民间歌谣传说中的古苗文和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的苗文字以及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字极其相似。该石刻上的文字应该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因此,“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位于汉中市北二十公里的褒斜道石门摩崖久已闻名于海内外。据镌于东汉永平六年的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记,汉中郡守鄐君“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石门开凿时间距今已一千九百余年。以石门所在地昔有栈道飞虹、车辆频频之盛,又有群峰叠峦、银涛滚雪之奇,历代文人墨客至此而情动于衷,每每记事抒怀锈刻于摩崖之上。如此历代相延,在谷中留下东汉至明清石刻文字百余处。六十年代后期以修建褒谷水库  相似文献   

17.
《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碑文两行(可辨十六字),记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荡寇将军李苞领工修褒斜道之事。该摩崖石刻虽寥寥数言,却是简明朴素的记实之作。它基本反映了当时修道的规模及其经过,对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 但是,该摩崖初镌于石门北口的峭壁上,因原址山崖崩塌,前人恐其泯灭,乃复刻于石  相似文献   

18.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焦作市,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在北魏隋唐时期,是平城与洛都、洛阳与邺城的重要通道。该地区青天河摩崖线刻观音经像、悬谷山太平寺石窟及摩崖造像和石佛滩摩崖石刻造像三处佛教遗迹,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研究西域和中原佛教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瘗鹤铭》是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石刻。由于《瘗鹤铭》摩崖石刻先遭天灾,后遇人祸,早已支离破碎不全。北宋发现此铭,已不完整,及至清代打捞上岸,只存五方残石。唐、宋、明、清均有文本和刻本,哪种近真,本文进行考订,以求还其历史之真面目并提出笔者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20.
在屹立江心的焦山上有不少富于文献和艺术价值的古代碑刻,其中有一处摩崖石刻至今保存完整,那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焦山题名》.它位置在西麓登山道旁的崖石上,全文是:“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