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两汉赋颂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度兴盛。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对此均有述录。从两汉到现今已去两千年上下,沧海桑田,兵燹水淹,而今谁要想看看两汉赋颂本来面目的文字,真似异想天开。然而,在对褒斜道石门汉魏摩崖石刻文字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有这样一篇极为难得的东汉颂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陈列的以东汉,北魏摩崖为主体的“石门十三品”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其中东汉时期镌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鄐君碑”)、《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简称“石门颂”)、《右扶丞李君表记》(简称“李君表记”)、《杨淮杨弼表记》(简称“杨淮表记”)、三国时期镌刻的《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时期镌刻的  相似文献   

3.
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戒书丹,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石门颂》与北魏梁秦典籤太原郡王远撰文并书写,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石门铭》,堪称汉魏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本文试从比较美学角度将《石门颂》与《石门铭》的书法艺术作一管窥,限于学识水平,舛误和疏漏之处,谨请方家指正。 首先,从《石门颂》与《石门铭》书法艺术的笔画特征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笔的缓、急、  相似文献   

4.
褒斜道自汉以后长期成为秦岭南北重要的一条通道。它不仅促进了秦、蜀地区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且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在陡峭的石门一带,人们有的为开通或修复褒斜道而建立功绩者刻石纪功;有的刻石描写褒谷自然胜景;有的则留名题记……。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这些摩崖刻石虽然仅存百余种,但它们不仅是研究褒斜道的重要历史资料,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其电汉魏摩崖刻石十三种世称“汉中全汉”,更是驰誉中外。在十三品中,汉刻摩崖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宋刻隶书摩崖三品,而尤以《石门颂》和《石门铭》对书法艺术界影晌深远。本文试就《石门颂》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5.
汉《石门颂》本名《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汉代摩崖、碑刻中的精品。古今书法家对《石门颂》书法艺术作过大量研究,但对《石门颂》书体产生的根源探究似嫌不足。本文试探讨其与汉代流行的汉简书法书体之间的联系,述一管之见以就教于金石书法界之同好。  相似文献   

6.
石门摩崖石刻精品之一的《石门铭》,在祖国书坛上,以其雄健妩媚而扬名千古、蜚声中外;被誉为“书中仙品”,“不食人间烟火”(康有为语)等等。这些颂辞,可以说它当之无愧。然而,笔者认为在赞颂研究《石门铭》书法艺术的同时,还应就其文字内涵,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否则,就有“沧海遗珠”之憾。因为“当时锈此摩崖的目的仍在于记事颂德,而非显扬书法”。《石门铭》“是一篇珍贵的史料”,“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7.
《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碑文两行(可辨十六字),记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荡寇将军李苞领工修褒斜道之事。该摩崖石刻虽寥寥数言,却是简明朴素的记实之作。它基本反映了当时修道的规模及其经过,对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 但是,该摩崖初镌于石门北口的峭壁上,因原址山崖崩塌,前人恐其泯灭,乃复刻于石  相似文献   

8.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摩崖是汉“三颂”中保存最完好的,为中国现存汉代摩崖精品和甘肃摩崖文化遗存的代表,在国内外有广远的影响。自宋以来,对其书法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而言,文学层面的研究欠缺。《西狭颂》文本研究始于北宋,文字写作受周边文学氛围的熏陶和边庭生活的影响,其思想性和文学性有着显著特点,后续影响和传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西狭颂》距今1835年,实物遗存的完整性是汉摩崖文本中鲜有的,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有着特别之处。自北宋至乾隆初,官宦、文士寻访者众,但多猎异和赏书者;至乾隆以降,《西狭颂》文本传扬渐为广远,惜文学层面研究欠缺,其文学地位和价值至今鲜有卓识。《西狭颂》在我国碑铭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作用显著,有其独到的地位,文学价值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0.
位于汉中市北二十公里的褒斜道石门摩崖久已闻名于海内外。据镌于东汉永平六年的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记,汉中郡守鄐君“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石门开凿时间距今已一千九百余年。以石门所在地昔有栈道飞虹、车辆频频之盛,又有群峰叠峦、银涛滚雪之奇,历代文人墨客至此而情动于衷,每每记事抒怀锈刻于摩崖之上。如此历代相延,在谷中留下东汉至明清石刻文字百余处。六十年代后期以修建褒谷水库  相似文献   

11.
《杨淮表记》全称《汉司隶校尉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刻于东汉熹平二年,主其事者为杨氏同郡黄门卞玉,原摩崖在《石门颂》故址南侧。它纵高274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52厘米;八分书,共七行,行少自15字,多至26字不等,字径五至七厘米。其书受石势制约,竟无一直行。前五行向左下方倾斜,第七行向右下方倾斜;第六行包在其中,至下段自然消失。这种布局,形如楔子,重心偏高,形成动感,拓片远看大气磅礴,恰似高山瀑布,一泻千仞,颇为壮观。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五篇,按《风》、《雅》、《颂》的体例编排。什么叫“风”、“雅”、“颂”?它为什么按《风》、《雅》、《颂》编排?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诸家学者见解甚异,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至今也未完全一致。要深入研究《诗经》,探求它的真谛,搞清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橘颂》解     
《橘颂》在《九章》中只算小品,不是大篇、杰作,从来的注释者评论家大都轻轻地放过它;甚至现代的《楚辞》学者怀疑它不是屈原的作品,压根儿从《九章》中删除它,不肯把它著录在他的所谓"屈赋"中(如《屈赋通笺》).现在,我们就从橘说起罢.一、橘在楚国与《橘颂》之所以产生橘是一种什么植物?橘、柑、柚在植物分类上同属于芸香科.橘,旧解有时包柚(木繇)而言,有时包柑(甘)而言,包橙而言.详见吴仁杰《离骚草木疏》.  相似文献   

14.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北宋诗人《中兴颂》诗中史评具有影响,而七首诗歌之间也存在互文性。同一石刻文本被诗人们任意地、多元地联想想象,演绎发挥,这符合中西方阐释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阐释学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举世闻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以下简称《铭文》)是大流士一世为其弑君篡权辩护而立的摩崖石刻,也是古代西亚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自1846年《铭文》古波斯文本问世以来,它一直受到各国学者重视。本文拟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对《铭文》基本情况、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诗·颂》内容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对后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与《风》、《雅》相比,有其独特价值。明乎此,对于全面认识《诗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相似文献   

18.
历代关于《橘颂》意旨主要是两个方面不能统一 :一是《橘颂》的写作时间 ,早年 ?晚年 ?二是《橘颂》歌颂的对象 ,屈原自己 ?君子 ?楚王 ?又有一个共通点 :《橘颂》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笔者从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思想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橘颂》的写作时间当是屈原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橘颂》歌颂的对象应是橘树。同时 ,笔者以为此文是解读屈子精神的重要文献 ,但历来因为屈原的另一篇文章《离骚》的存在而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9.
说《风》《雅》《颂》袁长江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这毫无疑问。但这种分类是以内容分,还是以音乐分,抑或以伴奏乐器分,几千年来一直争论。现在的认识,似乎趋于一致了:认为是以音乐分。但细细推敲,似有许多疑窦。我想就风雅颂的由来及其衍变情况的分析,重新考察风...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有两首《浯溪中兴碑颂和张文潜韵》,研究李氏者都认为写作年代在北宋.张耒(字文潜)是北宋人,李氏却是跨北宋、南宋的人,两诗是否写于北宋,笔者认为尚可商榷.唐诗人元结,曾作《中兴颂》,歌颂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功绩.颜真卿写了这篇颂刻在浯溪(今湖南省祁阳县西)崖石上.张耒写了两首《读中兴颂碑》诗,李氏和了两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