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欧洲今天走向联合,有着古代中世纪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因缘".近代欧洲虽然一直处在民族国家的"分裂"之中,却没有中断和抹杀欧洲文明的统一性.欧洲一直存续着统一的伦理原则和法理原则的内涵,近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形成是这种统一性的表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具体反映了欧洲统一性的近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高飞 《国际论坛》2012,(2):51-55,80,81
民族国家的出现推动了近代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规范和发展,然而今天国际政治中围绕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个政治悖论。一方面,民族国家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又阻碍了国家间的合作,加剧了全球矛盾。全球化要求世界各民族在历史的革故鼎新中不断更新转化。解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及东亚从中华文明体到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代东亚地区"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矛盾的根源,也有助于我们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当代全球性挑战,构筑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3.
“国家至上”,作为近代欧洲的一种现实主义外交原则,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它在法国及欧洲的实践,推动了欧洲中世纪大一统国际体系的瓦解和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并开启了以现实主义原则指导近代欧洲外交的传统。在理论层面,“国家至上”原则对现实主义发展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标志着民族国家被确立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它为“国家利益”原则的形成提供了早期观念形式;它催生了近代欧洲均势外交的共识,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均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国际体系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国际秩序,而这一国际秩序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秩序.作为现代国际体系主要行为体的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与宗教密切相关,而对行为体有限制和约束力的国际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宗教也存在多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与欧洲中世纪后期以来的几次重大社会变革有直接关系。文艺复兴运动创立并完善了主权国家观念和近代国际社会所需要的国家间的共同价值观 ,瓦解了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旧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 ,欧洲旧的基督教共同体的统一性多样性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欧洲近代国际社会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6.
历史科学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此间,实证主义、浪漫主义、客观主义、历史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异彩纷呈,为近代历史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近代欧洲历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诸多史学流派自然整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史学流派的具体贡献不尽相同,其中浪漫主义史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客观主义史学主要奉献了取材与批判史料的方法,历史主义流派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则因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终完成了历史科学体系的自我建构。在当今全球化趋势的新形势下,面对形形色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史学在近代欧洲的科学化历程,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和基本态势进行了深刻评析。他们肯定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揭露和抨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列强扩张争霸的体系,是欧洲列强对外殖民侵略的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这种认识,对我们认识国际关系的历史和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既不是沃勒斯坦所认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所形成的具有全球联系和特征的世界经济的延续和扩展,也不是吉登斯认为的由于民族国家及其体系为扩张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使世界经济扩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导致的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从而进行海外扩张的逻辑结果。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欧洲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是欧洲殖民国家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国家,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也延续到当今世界体系之中,决定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既不是沃勒斯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开始所形成的具有全球联系和特征的世界经济的延续和扩展,也不是吉登斯认为的由于民族国家及其体系为扩张提供制度保障,使世界经济扩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导致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从而进行海外扩张的逻辑结果.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欧洲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是欧洲殖民国家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国家,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也延续到当今世界体系之中,决定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相似文献   

11.
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一个雄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国,但苏莱曼大帝之后日渐衰落。为了帝国的强大不被灭亡,它曾试图自我改造,富国强兵。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世俗化改革。教育改革遇到了宗教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也影响了改革的进展。但是改革为凯末尔总统共和国时代的世俗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初,中东两大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萨法维王朝之间,出于多种原因,在阿塞拜疆西北部发生了查尔迪朗之战。此战以奥斯曼帝国的全胜而结束,对交战双方乃至世界历史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帝国政治中度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彻底崩溃,帝国研究也被严重忽视。21世纪帝国研究再度受到关注,这既有弥补帝国研究不足的学术动因,但更有人类在全球化时代探索新的国际秩序的现实动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大帝国,例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等等。这些帝国持续的时间,长久者多达千年之上,短命者则只有区区十几年。帝国的产生和兴亡既要遵循一般的普遍规律,也有其各自具体的特殊原因。从普遍规律看,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综合国力、政治制度、战略决策、领袖品性、国民素质和地缘政治等,都是影响帝国命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看,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经过了建构、解构和重构三大阶段。杜兰尼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开始;"四月革命"爆发后,阿富汗民族国家面临解构的危险;"塔利班"政权倒台后,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出现了重构的契机。历史发展进程中内外交往的复杂性外化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复杂性与漫长性。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表现出与现代化推进的同步性、曲折性、伊斯兰作用的有限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奥斯曼政府"亲德派"的错误导向,"帮助"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延缓了独立的步伐。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7.
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拜占庭帝国的兴盛时期,例如马其顿王朝盛期,依靠的是广大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兵源充足,税源充足。然而到了科穆宁王朝以后,尤其是到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拜占庭政府既不能保护自耕农的权益,又不能保护城市工商业者,兵源和税源都枯竭了,拜占庭帝国赖以生存的基础动摇了、瓦解了。奥斯曼帝国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灭掉拜占庭帝国的。  相似文献   

18.
神话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对统合民众观念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建构起着相当关键的的作用.民族-国家虽然是近现代的概念,但民族和国家却是由来已久的历史现象.因此在历史上就有种种整合民族和国家的举措,神话是其中一种形式,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圣·奥古斯丁并不属于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哲学家,只不过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拉丁教父而已。但由于他生活在罗马帝国及其古代文化已近解体,基督教逐渐开始占据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转折时期,加之他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学说影响极为巨大。因此,他的创作带有鲜明地文化转型特征。《忏悔录》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上都与古代文化明显不同,而对后代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20.
南方塞姆文明和北方印欧文明五千年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世界史,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可分为三大文明区:东方中华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北方欧洲文明和南方西亚北非塞姆文明长期处于冲突和交融的状态.以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为起源的南方塞姆语文明起源早于北方印欧语文明,后者在前者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并征服了塞姆文明区.塞姆文明在中世纪以伊斯兰文明形式再度崛起,战胜了希腊罗马文明,并形成了阿拉伯和土耳其两个帝国.近现代欧洲文明又一次后来居上,为了争夺霸权发动了世界大战.伊斯兰文明各国在推翻欧洲殖民统治、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