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高校师生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新时期网络文化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文化环境下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化既给我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新时期依托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协调好网络传播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领域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高素质网络文化宣传队伍,确保网络文化传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化既给我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新时期依托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协调好网络传播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领域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高素质网络文化宣传队伍,确保网络文化传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期民族领域文化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全国民委系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民族领域文化宣传工作,作出开创性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向未来,民族领域文化宣传工作内涵式发展仍需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内容形式,建立立体文化宣传网络,健全民族话语体系,推动民族领域文化宣传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相衔接。  相似文献   

5.
高校新闻传播媒体与网络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网络传播受众调查情况,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在高校宣传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新时期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传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和传播媒介,网络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新时期依托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需要协调好网络传播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领域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高素质网络文化宣传队伍,确保网络文化传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在网络文化的渗透下开始发生变化.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加强网络阵地的舆论宣传、做好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措施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对网络文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是新型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因特网在思想文化宣传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强。为了在网络时代取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对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回避,更不能否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一新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影响,加强行业自律,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占领互联网宣传的阵地,以创新的理念建设网络文化,增强实效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创建和谐网络,传播先进文化,发挥网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的文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因其特有的平等、个性、高科技化、高时效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加速了各种文化传播、吸收和融合 ,使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英语文化渗透、各民族历史文化竞争、信息垃圾及意识形态的颠覆、信息霸权等挑战。我们应从调节自身 ,增强网络文化竞争意识做起 ,制定宣传中国历史文化的规划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域名服务器和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制定网络政策法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在宽松的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的冲突依然存在。跨境交流的网络信息、宣泄情绪的网络舆论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络思潮正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优势。为此,应运用新的知识、技术、文化条件,以科学的信息预警维护网络主权,以有效的舆论疏导赢得网络认同,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拓展网络阵地,以文化力、传播力和感染力的提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渗透功能。从而建构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一定要深入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尤其要做到价值内容与宣传形式的统一,用科学的思想影响人,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感染人,用轻松愉快的形式吸引人,推动学生由被动认知变为理性接受。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在二级学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推进院务公开为平台,以构建廉洁文化为目标,积极地推行党政共同负责,不断强化责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忽略,文化及词汇的空缺,源、译语表达习惯的不同,外宣翻译人员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外宣翻译仍存在着错译、误译等不足。我国外宣翻译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提高我国外宣翻译质量是我们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宣传平台,同时也给高校带来管理的挑战。担负育人责任的高校校园文化,更需倡导绿色、文明、健康。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的同时,也让娱乐无界化了。高校宣传部统一管理校园媒体,作为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要引导媒体传播领社会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网络秽语是交际网语中一种小众而极端的网络方言。为适应新场景的传播-认知语境,网络秽语有其特定的语言变异与修订意图,并日渐呈现出公共化、动态化、可视化的传播特征。网络秽语以男权话语的羞辱故意,经由认知心理的联想机制,使交往对方产生“污名化”的身份降维之感,并因网络围观产生污名泛化之效。一些网络秽语更有反语言、反社会的对抗意指,对传统会话原则、公共交往理性产生重大妨害,加剧社会疏离并弱化政治认同,话语背后有深刻的权力关系。加大社会符号中的秽语规避研究,是边缘文化引导,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17.
推动高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把统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统筹对内对外宣传、统筹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统筹课堂教育与课余教育、统筹校园文化与校外文化、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统筹师德建设与专业队伍建设等七个方面,作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涉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高汉译英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传达含有文化因素的信息成为这类翻译工作的难点。艾克西拉采用了面向目标系统的描述性态度,其针对文化差异所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比较全面细致。对其策略在旅游宣传资料汉译英实践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延安《解放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健全的党报组织体系,不仅保障了传播的政治方向,而且对建立广泛的组织传播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位一体”的传播队伍,从理论的权威性、专业性、大众化上牢牢确立了传播的话语权;其高效的运作方式,无论是传播主题的选择、版面的设置,还是发行渠道的安排,都以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旨归;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导向,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能够深入民间并永葆生机和活力。四大传播要素共同建构起了上下联动、四方呼应、渠道通畅的内在传播机制,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