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毛泽东"赶超"意识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建设中 ,毛泽东有着强烈的“赶超”意识。新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压力及其与西方国家巨大差距的危机感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 ;来自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是毛泽东产生“赶超”意识的重要动因 ;全国人民极大的生产热情和急于求成的社会心态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社会因素。毛泽东“赶超”意识及其实施战略 ,实质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因此 ,从宏观指导思想上来看 ,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他对实现“赶超”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缺乏充分的认识 ,夸大主观能动性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试图用“跃进”的方式来搞现代化建设 ,必然造成失误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在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他关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设定虽忽略了社会的整体推进,却抓住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他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百年战略对身前身后的中国均有影响,而超乎现实可能、急于求成的赶超战略则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一化三改”战略、“赶超战略”“中国建设两步走”战略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三步走”战略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新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过程 ,并总结了我党进行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对中国社会发展战略从全方位进行了理论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探寻其对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赶超”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促使毛泽东“赶超”思想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对生存危机的强烈忧患,又有深沉的民族使命感的感召;既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激励,又有国际“实力主义”政策的鞭策,同时还受社会主义国家赶超理论浪潮的刺激,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其形成了“赶超”思想。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赶超有明确的出发点和指标,虽有片面性,毕竟使中国改变了积贫积弱的面貌。邓小平总结历史,依据国情,调整了赶超目标和方向。江泽民充分分析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设置了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依据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毛泽东规划了从新民主主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战略。因此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方略、发展方针,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其战略构想中,关于解放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物质条件,同样贯穿了发展这一主线;毛泽东发展观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深层思考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我国所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困境,为了迅速走出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毛泽东提出了“赶超”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掀起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起了一定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在赶超理论指导下的经济高速增长给中国经济造成十分重大影响,它几乎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后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思想 ,指出了工人和农民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把在经济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们对苏共20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颇.一方面在会议的主要内容上把它归结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和平过渡"理论.另一方面着重强调此次会议是中苏两党"分歧的由来".事实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主要是肯定与借鉴,而并非从一开始就持反对与否定的态度.苏共二十大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其影响主要是积极和正面的.  相似文献   

13.
迎接经济全球化要主动开展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中国而言 ,既是巨大的挑战 ,又是极好的机遇。要想实施赶超型战略 ,就必须主动开展制度创新。要正确全面认识制度创新的内涵 ,尤其要认清制度创新的实质 ,就是让市场去制定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政府要善于把握自己经济职能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即主要精力应放在建立并完善必要的法规 ,侧重“规则管理”,而把传统的生产“过程管理”回归市场去调节。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是事关国民经济分三步走能否实现的大事 ,是事关全国各族人民能否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举 ,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是科技领先。而科技兴渝战略的实施 ,是事关重庆市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头戏 ,是事关西部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实现赶超其他 9省区目标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把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于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此,确定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即“向科学进军”的战略,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整个国家跨越式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发展史作一个梳理。一方面,从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垄断"到列宁首先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继承和批判,西方的学者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的发展演变过程丰富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也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学者们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审视,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于"垄断资本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提出的联苏抗美"一边倒"外交战略,内容深刻,决定性地影响了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使新中国在国际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之际,中国具有超稳定的发展环境(稳定高效的政治制度、稳健高质的经济发展、稳步高升的文化自信)、宏远的国家战略和丰厚的人才储备,必将实现全面赶超。目前中国在智能制造、区块链、服务器、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网络等领域的成绩引人瞩目。"历史瞬变"的中国尺度,"全球竞发"的中国高地,"重大首创"的中国边界,"痛点导航"的中国场景和"万物智能"的中国支点等,构成了中国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领导者的引论。  相似文献   

20.
《论联合政府》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中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但由于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毛泽东对这篇文献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做了重要修改,因此《论联合政府》这篇文献与其它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之间就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修改,体现出了建国前后苏联控制下的共产党情报局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治压力,这也是毛泽东当时改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