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陕北方言中的合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方言中有为数不少的合音词,这成为它词汇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据调查,陕北方言中可录出十四个合音词,按合成情况分为四类。这些合音词在声、韵、调的组合等方面有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博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齐国与鲁国之间的军事要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不少古代方言的语音特色,至今博山方言中还保留着古代方言如入声字、合音字的发音痕迹。因此,博山方言的声、韵、调,在山东方言乃至北方方言中都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赤峰汉语方言音系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汉语方言形成于清代。赤峰音系,除该地区最南端的八里罕方言岛的语音独具特色(隶属冀鲁官话)外,其内部一致性较强,只有新派和老派的区别,地域差别很小,八里罕话不能代表赤峰方言。赤峰方言的声母有25个(包括零声母),韵母有36个(不包括儿化韵),声调有4个(不包括轻声和变调。阳平44、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赤峰方言声韵的配合关系和声的调的配合关系跟普通话相比,大同小异,赤峰方言共有1,236个音节。赤峰方言的音变现象大体有:变调、轻声和儿化,以及同化、异化、增音、弱化、合音调、个别字在读轻声时的特殊读音等。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与单音节词有音近义同的现象,如"窟隆"和"孔","葫芦"和"瓠","辗转"和"展".这是语言现象,但不能排除文字现象的可能性,即单个书写形式跟两个音节对应.上古文献中文字跟语言不对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提示书面语以单字形式记录双音节词的可能性.除了联绵词单字形式的事实,一字的两读正好构成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奇特现象也暗示联绵词的单字记录形式,并透露出部分联绵词来源于复辅音声母的迹象.这对认识双音节词的演变以及早期汉字的性质,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整理大冶陈贵镇方言口语中的合音词来展示大冶方言语貌.大冶陈贵方言的合音词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合音方式较灵活.有二次合音词、局部合音词、叠音词合音.有部分合音词与原词比较语义发生变化.大冶方言中的合音词是由急呼而形成的历史音变.这些合音词和大冶话中的情意变调一起,体现了大冶话作为方言口语的实用性、简洁性.  相似文献   

7.
合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汉语的合音现象比较普遍,合音研究对考察汉语历史音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打通语言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的研究,考察语音、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互动共变关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价值。未来的研究从内容上要深化对合音现象的解释,从方法上要加强多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都是合音,合音的多样类型有待深层生成机制的统一解释。合音与词汇、语法关系密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语言的结构。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应遵循语义关联、时间先后、语音照应、语料佐证等原则。合音的形成受"一音一义"律的推动,并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汉语音变现象多数体现了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的互动共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开口一等韵字读齐齿呼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分布、声类分布、韵类分布进行细致的考察,认为:开口一等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齐齿呼现象与韵母主元音、声母的发音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这是受一定语音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具有规律性语音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数不少并成系统的合音词是宁波方言词语的突出特征之一。从语音角度看,宁波方言合音词基本采用反切的方法但又有个别特殊变异;从语用角度分析,宁波方言的合音词均为日常生活口语的高频词,并且在其使用中又有紧密、松散及扩展等不同的体现合音程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语音弱化的终极是合音。合音语法化造成烟台方言虚成分两种虚化路向——变调和儿化,这两种路向基本以虚成分的性质为条件,附着性的助词成分、词缀发生变调合音,非附着性的介隔性介词成分发生儿化(变韵)合音。合音是作为分析性语言的汉语语法词或附着词的后续阶段的虚化模式,异于形态变化语言的屈折形态。  相似文献   

11.
王棨诗赋用韵中平声叶上声、去声的平声字皆为浊声母,这种相叶现象用闽北建瓯话中浊阳平声字分化为上声、去声的规律来解释恰如其分。针对这种以方音入韵的现象,认为浊阳平声字的分化现象在晚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同时也提出了假设——用区外方言岛来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合音词不同于现有词汇学中的单纯词、合成词、兼词等概念,与反切亦不可混同,应单独成类;其内部按合音方式和出现的先后顺序应分为"上取声韵"、"上声或下韵"和"上声下韵"三类,分别对应初变、转型和完成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中的联绵词特别丰富。联绵词两字之间在语音上的联系,词的读音与书写形式的变化不一,以及一部分词义的具体性和另一部分词义的模糊性,都带有强烈的口语特点。汉大赋大规模使用联绵词,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诵特色。  相似文献   

14.
描写了哈密汉语方言音系的声、韵、调及声母、韵母的基本特点。提出哈密方言选择问句中有成句标识"呢"的选择问句格式为"主语成分+前项(谓语成分)+呢吗+后项(谓语成分)+呢?"无成句标识"呢"的选择问句格式为"主语成分+前项(谓语成分)+吗+后项(谓语成分)?"并分别描叙述了它们的分类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16.
湖南、江西境内都存在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读同一等韵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湖南境内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境内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字读同一等韵现象是受到了江西移民的影响。江西省曾有一大片方言点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本来就读如一等韵,虽然如今这些方言点分布比较分散。江西移民来到了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比较闭塞的湘西和湘南地区,由于与外界交往少,遭受的冲击小,反而更多地保留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关于语音语义匹配关系的思想。孔子认为,字(词)的音义匹配关系有的具有任意性,有的符合理据性。符合理据性的字(词),其意义可以用与之相关的同音字(词)来加以训释,反之则不能。孔子诵读先王典法时,坚持使用雅言,应该是意识到不同方言之间音读的差异会导致语义信息传递的困难。孔子还发现了当时语言中存在的字(词)多音现象,且字(词)的不同义项之间存在联系,于是利用这种现象修饰词藻、完成表达。孔子的音义思想不仅是汉语音义学思想的重要源头,而且是汉语音义学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湖南、江西境内都存在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读同一等韵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湖南境内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境内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字读同一等韵现象是受到了江西移民的影响。江西省曾有一大片方言点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本来就读如一等韵,虽然如今这些方言点分布比较分散。江西移民来到了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比较闭塞的湘西和湘南地区,由于与外界交往少,遭受的冲击小,反而更多地保留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泰方言的吴语底层及历史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泰方言历史上属吴语区,至今还蕴藏着丰富的吴语底层。文章论述了通泰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移江淮之间给通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两种方言在声、韵、调方面跟北方话相区别的现象,通过对通泰方言文白异读字的分析,勾稽出吴语底层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构成类型、音变规律、使用情况等方面对彭州方言的合音词进行了分析研究,说明合音的基础条件、合音词的使用语境以及合音词的发展变化,从而预测合音词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