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子藏文碑是滇西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吐蕃时代重要碑刻。分析此碑碑文 ,可以认为吐蕃王朝在滇西北地区及磨些部落中施行了告身制度。碑文记载还证实了吐蕃告身制度确有加赐告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两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籍所载及吐蕃宰相官称、中央的其他官称、边境军区官员衔称以及身份等为例,与吐蕃传世文献,包括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碑铭以及后世藏文文献《贤者喜宴》所记载的吐蕃官称作比较研究,以之作为论断唐朝究竟对强邻吐蕃是否有充分理解之判准。  相似文献   

3.
南诏告身制度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吐蕃、唐王朝的影响下 ,南诏建立了告身制度。南诏告身分六等十二级 ,各等排序为 :瑟瑟、金、颇弥、银、石、铜。南诏告身为荣誉性称号 ,是一种与实际职务有别的虚衔  相似文献   

4.
吐蕃告身制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告身制度是吐蕃政治制度“三十六制”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告身制度的建立,不但对吐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周围一些民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藏汉史籍对这项重要制度有一些记载,但由于所记过简,且颇多矛盾,使有关的研究遇到很大困难。陈楠教授在广泛搜集藏汉史料的基础上,对这项重要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吐蕃告身制度》中②提出不少颇有新意的观点与看法,讲清了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问题,将这项制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不少疑难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对于有的问题的探讨还…  相似文献   

5.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传世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吐蕃在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战略部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蕃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伸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军事地理交通的特殊性,吐蕃中节度亦被称作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6.
吐蕃统治河陇时期司法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中国藏学》2006,(1):25-33
本文运用敦煌、吐鲁番等地所发现的汉藏文献和汉藏传世史籍的有关记载,对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司法制度既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法律传统,又对唐朝司法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模仿与借鉴,对后世河西归义军政权和藏族社会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透过现存的吐蕃碑铭与《贤者喜宴》所录两件吐蕃赞普弘佛盟誓诏书及与誓官员名录的比较,分析此二文献乃《贤者喜宴》作者亲见原件并忠实抄录于该史籍之中。以二文献所载内容,就有关吐蕃王室对当时佛教的认识,为何心仪佛教以及为何坚持弘扬佛法、当时吐蕃社会为何抗拒佛教信仰、吐蕃王室又以何种方式推广佛法等问题,阐扬其史料价值。该二件文献所附公元779年及公元799—804年间吐蕃官员名录,也提供了今人借以与敦煌古藏文卷子的比较与补阙,修正汉史料记载模糊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森严的等级差别,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于是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旨在维系等级差别,明辨高低贵贱的章法和制度。吐蕃施行的告身制度就是这样性质的制度。告身制度是吐蕃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吐蕃  相似文献   

9.
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前,吐蕃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王政时代。这个时代共包括了长达31代赞普的王系传承。有关这些赞普的世系传承情况及其简略事迹,无论吐蕃时代遗留下来的敦煌古藏文写卷还是10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后弘期所形成的各类藏文史籍中均有大体一致的记载。不过,有关吐蕃早期王政时代的政治与宗教特点,大多数藏文史籍中均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对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吐蕃居民及其生活状况和归义军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敦煌文书的分析研究,认为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主要来源于吐蕃统治时期的官员、驻军及其家属等,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人改用汉姓并使用吐蕃名,主要由退浑部落进行管理,部分生活在敦煌诸乡的吐蕃居民成为归义军管理下的编户.  相似文献   

11.
陆离 《中国藏学》2012,(2):90-98
敦煌文书P.3885号中的《前大斗军使将军康太和书与□□赞普》和《前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盖嘉运制[开元]二十九年燕支贼下事》记载了开元二十九年(741)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率军进攻唐朝河西陇右地区的进军路线、吐蕃在今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黄河上游地区磨环川等地的军政设置、佛教对吐蕃的影响、吐蕃军队与唐军交战地点以及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辖区的军事布防、节度使盖嘉运上任后面对吐蕃进攻采取的军事行动等方面史实,弥补了传世史籍中有关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由于敦煌、新疆发现古藏文写卷、木简等吐蕃时代的史料,加之对中世纪的藏文历史著作以及汉文文献的综合研究,使得人们对吐蕃王朝的社会情况和政治、经济、军事各项制度的了解大大加深了一步。本文打算从接触到的一些藏文史料,就吐蕃王朝社会  相似文献   

13.
唐史载,吐蕃人"好咒誓".本文依据敦煌藏文写本,结合同时期的碑刻文献,归纳出吐蕃文献中不同等级之间盟誓时所用的9个盟誓语词,并探讨了盟誓中的告身继承、官职继承、财产继承、处罪一人、维护王权、维护神权及盟誓制度演化的形式——集会议盟等所反映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丧葬、宗教诸多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部落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敦煌文书及蕃汉传统史籍,对吐蕃敦煌(沙州)部落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吐蕃沙州部落是吐蕃占领敦煌后,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建制和民部落建制与唐代敦煌乡、里制相结合,在敦煌设置的部落、将组织,是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吐蕃敦煌部落分为军事部落、民部落、准军事部落三种类型,其长官均称为部落使、部落大使。部落使是吐蕃沙州军政机构的重要长官,其职略同于唐代乡官,负责部落一级政务。部落使之诸僚属负责部落内部事务。吐蕃部落组织还影响到了沙州归义军政权时期的部落组织的设置  相似文献   

15.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敦煌法律文书中,有许多是有关吐蕃时期损害赔偿方面的内容,如P.T1071、P.T1073、P.T1075等等。这些文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吐蕃时期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个侧面,分析研究这些文书,不仅有助于了解吐蕃王朝的损害赔偿制度,而且对于全方位了解吐蕃社会也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小邦之王”,其后逐渐被吐蕃征服,演变成为地方实体政权,到吐蕃王朝中后期仅存吐谷浑、工布、娘布三个.本文检索汉唐文献,发现吐蕃小王制深受汉唐之间西北诸族小王制的影响,据此可以看出吐蕃与西北民族在制度文明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书中有关吐蕃的文献,对于吐蕃王朝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以书写文字划分,古藏文文献及汉文文献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 敦煌文书中的古藏文文献约数千件,其主要部分被斯坦因、伯希和盗运国外后,分别庋藏于英国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后改归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收藏部分由比利时藏学家布桑编纂成《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 (1962年出版),法国收藏部分由法国女藏学家拉露编成《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一、二、三集分别于1939、1950、1961年出版)。以上两份目录题录的古  相似文献   

19.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是指 190 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被发现的敦煌文书之一 ,它是吐蕃时期以古藏文形式书写的藏文类文献 ,因而它既为国际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藏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之一。本文从历史学、宗教学、语言文学和医学历算四个方面论述了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 ,并认为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具有双重资料价值 ,既为藏学研究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特别是敦煌吐蕃藏文文献不但印证和补充了藏汉文正史 ,而且在国际藏学界大大提升了藏族传世史书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20.
公元七世纪中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我国藏族历史上一个建树卓著、创造了空前繁荣的奴隶制文明的王朝。对吐蕃历史的研究,是整个西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向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在运用吐蕃时期的古藏文原始资料来从事吐蕃研究方面,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最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吐蕃文献选》(汉文译注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