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注非理性的“自我” ,曾经成为新时期文学 ,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主要表现一是着力探究人的本能 ,力图从对人的原始本能的探索出发 ,探索人的本性 ,探索真实的自我 ;二是以为个人可以摆脱社会关系与文化传统的制约 ,完全自主地造就自我。作家自我的确立和高扬 ,对于最具有个人特点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文学创作来说 ,原本非常重要 ,新时期文学正是在这种作家自我的觉醒和高扬中兴盛起来的。然而 ,如果不是汲取非理性主义的合理成份 ,而是无保留地认同整个非理性主义自我观 ,那么 ,从对自我的强烈追求出发 ,反而可能走向自我的丧失  相似文献   

2.
感性与理性融汇于文学形象的血脉和灵肉之中。感性状貌是文学审美地观照和折射社会人生的特殊形式 ;剥离文学形象中的理性因素 ,同样导致文学生命的枯萎。新时期以来强调所谓人的本能欲望、潜意识的非理性文学思潮和非理性创作倾向不时冒头。文学应致力于优化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以王安忆、铁凝和残雪为代表的当代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她们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思考,对女性的人性弱点进行审视,尝试精神自审与自我救赎。王安忆以写实为主,残雪坚持非理性,而铁凝则借助心理描写,把人的精神自我救赎的过程,更加细腻地展示出来,更多地表现出与残雪创作风格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写《在医院中》时,丁玲仍是以独立的作家身份和知识分子视角创作的,因而能真实地表现丁玲的莎菲式的主体"困惑"的情况与特点.这种"困惑"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自觉认同与回归,是对崇尚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解放的现代意识的一种张扬.  相似文献   

5.
《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被评论家称为“觉醒的诗篇”.作者以其擅长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现代工业社会环境恶化、精神压抑、本能丧失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从生态视角出发,围绕小说中压抑与本能这一主线,揭示金钱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对立,这种自然涵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升华到了人性的自然,进而探索人性回归、精神生态和两性和谐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风暴眼》是现代荒诞文学又一里程碑式的力作。它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中当代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上流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风暴眼》向我们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7.
受自然主义文学观影响,张资平注重从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角度观察、挖掘人的"自然性",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大胆展示赤裸裸的人性,尤其是人的动物性及性欲对人类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追求真实自然、客观展示,反对人为的"典型化"及过分的人工技巧与雕琢,强调描写的"精细与准确",力求通过自然的描绘,表现具有生命活力、血肉丰满的真实的人.对于自然主义文学观念、表现手法的自觉借鉴使张资平的创作呈现出与同时代作家迥然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晃来晃去的人》——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作为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表现了在物质、精神极度贫乏空虚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困顿,展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力图从对自我、自由的探寻中寻找出路。《晃来晃去的人》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描绘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同时塑造了现今社会没有立足点“晃来晃去的人”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乌托邦精神当代复兴的一个典型形式是"心理学乌托邦主义"的出现,它在承认人是有多种需要的有机体前提下,要求在消除外在强制性的压抑,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过后,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从而最终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类心灵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能否真正拥有幸福的未来。在看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心理学乌托邦主义"有四个基本理论特征:其一,强调"内在转变"的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其二,强调人格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贯通性与相互依赖;其三,强调个体身上所出现的各种精神疾病是社会病态现实的反映;其四,强调人的非理性和人的潜意识因素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并且,以上诸种特征在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赖希的思想中的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与文革公开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中的群众崇拜和普遍压抑的畸形形态,促使群众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了"法西斯主义"心理倾向,表现为"小人"精神和生命压抑。文革文学中的性压制替代性地转化为残酷的破坏性和对"病态"荣誉、义务的追逐,进而转变为狂热的宗教激动。文革文学的价值认定和表现手段呈现出远古巫术的特点,主要显现为"神性崇拜"和"公众驱邪",分化为图腾和禁忌,使文革文学具有了神话性。  相似文献   

11.
尖叫着飞翔--对"70年代人"现象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人"以完整的时代感、夸大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群体护卫精神向世人传播着特有的群体共鸣一、"酷"性追求主题词的尖叫.张扬自我情绪、诉说个体经验的词汇呈现出与上几代人之间彼此断裂的印痕;与"城市"的纠缠;与"父辈"纽带的切割;与"写作"的相依.二、成长之痛隐匿的飞翔.这个主张"反主题"创作的群体,以小说自身的存在,遮掩着个体生命成长历程的切肤之痛,它喻示了一种新的文学精神,一种敢于敞开自我、践踏自我从而飞翔自我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是农民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阵痛时期,在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精神的震荡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观念的转变.逐步挣脱土地的精神束缚,建立起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二是商品意识的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农民的心理空间,农民由自给自足型农民转向市场型农民,标志着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三是道德上的困惑与迷惘.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道德观念的进步,但人们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惘道德转型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以恶抗恶"者的道德自省与困惑;欲望的泛滥与道德的乏力.而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归根结底在于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可以预约的雪>为个案,分析并论述林清玄从报章文学转向散文创作之后,进行着人的精神的探索:诚然人的生命有着太多的困惑与不可预约性,但作家指出,在世俗间保持悯恕之心、宽容之心、美好之心,就是一种"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的心态,就能坦然与阳光地面对飘忽无常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看,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可以看成是当代世界的一部<醒世恒言>,它创造了一个当代人从名利场回归自我、进行自省修炼的精神港湾.  相似文献   

14.
在物欲世界的重压之下,正常的人本能地寻求放松压抑的心灵、修复扭曲的人性的方式,艾闪的网络小说<可以说谎可以爱>表现的就是对被压抑的人生的逃避,试图在逃避中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出路,重新确立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弹性及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对实践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关键就在于其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品格和革命本性时刻要求它的一切理论都必须保持最大强度的意义弹性和内在张力.这种"弹性"和"张力"作为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展示方式,是它在社会变革活动中以实践的把握方式而非理性的把握方式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特殊路径,也是它深切地把握住了实践的内在需要和未来走向,以及在实践中向着未来筹划的总的精神指向,更是它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中,不断地实现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革命的内在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有过引人注目的轰动,也有过艰难的求索,其精神走向是纷繁复杂的.它在"文革"后,恢复了"写真实"的精神品格,使新时期文学复归"五四"文学传统,由过去的"赞美歌颂"变为"批判的利器".在市场经济的浮躁与喧嚣中,现实主义文学由歌颂"理想"转向表现"世俗",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努力走近存在之本真,体现了一种新的精神走向.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也一直以宽容的心态,不断吸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营养,提升精神品格,使其视野开阔,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论述嵇康散文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敢于真实地抒写个体情性,勇于表现肯定自我的要求和愿望;二是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长于析理,不论议论、叙事,都注重理性的感悟和阐发。  相似文献   

19.
一种强烈的希冀自己在社会生存中恢复被剥夺的地位的愿望,常使女性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以往被压抑的女性的全部天性、情感、渴望和心绪宣泄出来。也许当初她们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愿望所连带的关于诸如人的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一组关于人的本体研究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她们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了这种自我意识的恢  相似文献   

20.
文化压抑是人类文明化的基本工具.传统文化从人的自我否定入手解决了文化压抑产生的“抽象愤怒”现象.资本主义自由民主通过释放与转嫁文化压抑的方式,向人们空洞、虚假地许诺了一个非压抑性的文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对文化压抑的破坏性利用是集体的自我放纵,已经严重侵蚀了社会的道德基础,必将带来严重的恶果.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许诺的非压抑性文明的迷恋,违背了人真实的、长远的利益,因此是人的自我背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