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的核心内涵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传统叙事以史传叙事为源起,以道德叙事为核心,注重实录性和伦理性。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传统叙事在两汉魏晋时期经历了从史传叙事到民间叙事的转变,表现为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但史传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史传叙事的实录性和伦理性在民间叙事中得以保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叙事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
在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亲情伦理叙事、婚姻伦理叙事和门第伦理叙事是其所要着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3个维度。上述伦理叙事皆呈现出非常规性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伦理叙事又暗含着具有作家主体性的叙事伦理,也就是说"无根的无奈与寻根坚守的追问"和"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庸俗"这对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3.
叙事伦理相对于理性伦理而言,指具体叙事过程文本内部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它既包括形式安排对作者、叙述人、人物和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文本叙事溢出的不同于时代或作者本人理性伦理的个体伦理.鲁迅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人称安排充分体现了叙事形式所蕴涵的伦理意蕴,折射出叙述人以及隐含作者的个体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仍然存在诸多误区,基础性误区在于概念的模糊。从概念谱系角度对叙事伦理所关联的核心概念叙事、伦理、叙事伦理展开梳理,可以为叙事伦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确切的概念体系以及必要的知识学背景。  相似文献   

5.
叙事与伦理结合构成作为批评方法的叙事伦理,其知识合法性基础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伦理是对人类生活应然状态的一种规定,而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或称虚构叙事)是对生存的一种展示,加深我们对应然生活的理解,这是人类学基础;其次,叙事和伦理都是人的自我确立方式,这是叙事走向伦理的心理学基础;最后,“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叙事走向伦理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叙事伦理将对作品伦理观念的分析约束在文本自身范围之内,它既充分给予那些在传统伦理批评中被忽视的叙事盲点以关切,又以理性逻辑为感性伦理分析的支撑,使自身成为伦理批评的可能之一。《山本》中贾平凹以叙事的错位展开文本书写,并通过人物的个人经验叙事进行伦理观念的建构,在种种法则与关系的异动中呈现伦理冲突,重置伦理秩序。文章认为,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齐物视角下"天我合一"的作家伦理观念是作品《山本》跳脱出历史革命叙事的窠臼,获取超越性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借助原型叙事力图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寻找宗教伦理价值的回归,表现了作家应有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8.
作为证明道德法则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叙事通过故事、小说、传记、辩难、道德问答等具体形式在康德伦理学中得以应用。在向"德性伦理"回归之呼声愈加强烈的背景下,通过对康德论道德教育中的叙事应用及其注意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对加深康德伦理学的理解,深化对叙事伦理的认识,走向德性伦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正逐渐受到域内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陷入种种误区,原因在于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背景、内涵和批评方法缺少应有的梳理。叙事伦理自古就有,但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而出现,则是西方结构主义之后伦理转向的结果。现代性的展开是伦理转向以及叙事伦理凸显的基本背景,这也决定了叙事伦理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评,它可区分为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遵循虚构世界的逻辑和价值原则,因而,虽受生活理性伦理的启发,但并非其刻板复制或反映,叙事伦理批评是现象学意识批评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10.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缺憾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自慰.生命的缺憾与自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在文本叙事中以悖论式展开,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论题结合文化批评、传记批评和叙事分析、心理分析,立体式的展现了鲁迅的家庭伦理体验和文本叙事的同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