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艾利斯·沃克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利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女性群体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本文从历史和小说角度对沃克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使其女性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和变化轨迹以及沃克的“妇女主义”创作思想清晰可见 ,并可看出沃克对妇女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艾丽斯·沃克是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 ,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 ,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的短篇小说《日常使用》 (EverydayUse ,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 (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 )发生的冲突 ,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体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女性地位、婚姻观念等方面的阐释,探讨了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露易丝女性意识突然觉醒的历史背景,揭示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剖析了妇女对于自由的追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现实。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和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自由和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5.
贝蒂·弗里丹(Betty Fridan 1921——)是当代美国妇女运动之母。1963年,她的重要著作《女性的奥秘》问世,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本著作如同西蒙娜·德·波娃的《第二性》一样,已成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1995年,她不顾74岁高龄,亲赴北京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再次引起世人注目。弗里丹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女性的奥秘》一书奠定的。这本著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弗洛伊德妇女理论的猛烈批评。这一批评在当时对把弗洛伊德理论奉为《圣经》的美国理论界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从而直接推动了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方式,也为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美国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呈现新的特点,出现“伙伴关系”的婚姻,女性在物质享受和感情需求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孕观念被普遍接受,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家务劳动大为简化,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呈上升趋势。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新的角色,但传统的职责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美国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秀拉》中,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彻底打破黑人文学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塑造了三位性格各异的美国黑人妇女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展现了她们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多重压迫下顽强地抗争命运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高亢激昂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赞歌。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福勒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作家和评论家之一,其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被定典为美国第一部主要的女权主义宣言.对福勒多种文本综合研究发现,迫于女性作家“身份焦虑”的压力,福勒在《十九世纪妇女》中多处挪用和改写了莎剧文本中的女性人物,甚至还改写了莎剧中贬低女性的语言.福勒从重写父权社会经典文本入手,以遵守和屈从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获得了话语权,颠覆了19世纪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及归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于美国文学史的重选经典 ,有一种看法认为汤亭亭和谭恩美这些华裔美国作家之所以入选 ,是因为她们的种族和性别可以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点缀” ,以及她们出于一种投机心理 ,在作品中利用那些固定模式迎合种族主义趣味。本文在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以汤亭亭为例 ,深入分析了经典重选过程中包括的阐释政治 ,揭示出一系列过去美国华裔作家研究中很少被提及的重要问题 :美国人谈论“中国”和“中国女性”时所用的语言 ,美国华裔作家在经典重选时被归入的类别 ,以及“性别和体裁”作为一种经济规律 ,不仅在文学市场 ,而且在英语研究领域 ,如何被强加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之上。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关注父权制文化下的妇女命运,孜孜不倦地为女性群体著述、演讲。由于种种原因,她对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贡献被尘封已久,其《男与女》一书蕴含女权主义意识,应将《男与女》一书置于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去观照。  相似文献   

12.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初在网络亮相登场,引起意想不到的轰动。对这部网络文学作品,本文从结构、语言、主旨三个方面,探查了其成败得失,并对有关的网络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该作品有开合有致、驰缓得宜的结构纵深,刚柔相间、沉稳活泼的语言韵味,超越传统、深刻凝重的主旨意义。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它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ONMARKTWAIN'SMASTERPIECE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LIXUEAbstract: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depictsthelifeoftheAmerican...  相似文献   

14.
双重边缘中的身份确认--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体现出鲜明的华裔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作者有意营造出依托特有的中国女性传统的叙事空间,表现出华裔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凸现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黑人女性主义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进行文学创作,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与批评理论。在艾丽丝·沃克的新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由于父亲假借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所有权”,致使女儿终身落寞。经过一系列曲折的人生轨迹,父女终于实现了灵魂上的和解。本文就“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16.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18.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及华裔女性形象,记录了华人/裔女子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汤亭亭以崭新的美国华人/裔女性形象完成了对白人所持的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替代,解构了美国文学对华人/裔妇女的丑化和侮辱.透过汤亭亭笔下的华人/裔女性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华人/裔女性建立自我意识和寻求性别身份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米切尔·舒德森的著作《广告,艰难的说服》一书提出广告确实是一种说服,只不过广告的说服作用不象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大,广告的威力比广告人和广告批评家所声称的要小得多。该著作从文化和社会学角度对广告传播现象进行考察和理解,提出了一些促使我们对广告说服进行反思的观点,本文在介绍该著作重要观点的同时,试图对造成广告说服艰难的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化的《圣经》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历史起源于17世纪初的欧洲清教移民,从欧洲移植到新大陆的清教思想使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尊崇《圣经》的文化语境,此后,这一传统便独特地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异质多元的美国,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宗教信仰——犹太-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一直是美国民众推崇的圣物,是社会中最普及、最实用的书籍,其影响贯穿了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圣经》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支柱,道德伦理的源泉,国家意识的滥觞,政治文明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