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黑人女孩佩科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3.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导的同时,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章法和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这部小说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作者小说创作道路上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身体暴力的分析,展现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同时,身体中也蕴涵着对身体暴力的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黑人主体性的构建。两种在身体中相互抵制的力量是社会权力机制作用的结果,这种身体暴力以及对身体暴力的反抗就是一种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自问世之日起便轰动了美国文坛,她的作品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境况。黑人民族无法躲避包括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将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应用到文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发现黑人在内化种族主义过程中的自我否定。生态女性主义因素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唤醒人类生态良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9.
以《最蓝的眼睛》为文本,从佩科拉的遭遇揭示非裔美国人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同化作用下的问题与困境,探究佩科拉身份迷失的内外因素,进而指明非裔美国人只有获得正确的身份认同,才能在保全自己民族性的基础上得到个人生存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1.
蓝调音乐是黑人口述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在结构、主题、以及审美等方面都有很强的蓝调特征。通过对莫里森这部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蓝调的丰富内涵,蓝调并不仅仅是黑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哀哭,还是借艺术来维持个人和集体的尊严的方法,是对奴隶制度这种极端恶劣的压迫的反抗,也是后人对从未脱离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声诉。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在哲学视角上体现了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欺"理论和"他者"理论,处处流露出莫里森对人类,尤其是黑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思考,阐释了个体不同的选择行为会造成不同的命运结局。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极具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批判美国社会、政治、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代表之作。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位生活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的黑人小女孩,深受着在美国主流社会流行并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的毒害,偏执地以白为美.这种审美标准对她造成不可估量的肉体伤害与精神折磨.她自我意识的淡薄,反抗意识的缺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最终自认为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的妄想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极具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批判美国社会、政治、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代表之作.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展示的悲剧表面上看只是以佩科拉为典型的诸多黑人放弃本位文化身份的悲剧,但事实上,在这一显性文本的背后还贯穿着另一个以佩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本真身份为核心的潜文本。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平行发展,但在高潮部分又发生交叉。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更深化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内涵:在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黑人无论是放弃还是恪守自己的本位文化身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荒诞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神话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神话构建小说人物、事件及主题,揭示美国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弱势文化的侵蚀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的迷失——对白人价值标准的内化和对黑人身份的放弃,引发对美国黑人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1970年,她的首部关注黑人生活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问世,从此打开小说创作之路。本文以评价理论的子系统———态度系统为研究视角,从词汇层面对《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借此展现小说主要人物佩克拉的外在形象、行为、性格以及内心世界等,揭示她的不幸遭遇以及悲惨命运,为理解人物形象、解读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