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对写作教学明确提出了以下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如何实践这些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尝试,觉得写作“轮流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少年来,写作教学是学生写文章,教师改文章,从文章到文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时代的飞速前进、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文章写作的要求愈来愈高,文章学、写作学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写作教学改革也出现了生机蓬勃的景象,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式。文章与写作、文章学与写作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章学研究写作的文章,写作学研究文章的写作。文章是写作的产品,写作是生产文章的行为;文章产品是静态,写作行为是动态。有动态的写作行为,才有静态的文章产品。由于这一理论问题的解决,给写作教学、写作训练带来了新的思考。过去的各种写作基础知识之类的写作教材以静态  相似文献   

3.
写作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意识活动。能否科学、准确、合理地给写作思维进行分类,直接影响到写作理论研究的探入与拓展。从思维内容的角度,我们把写作思维划分为理论思维和意象思维;依据思维成果反映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的不同,写作思维又可分为实构性思维和虚构性思维;按照思维成果是否经过了明确的思维步骤和思维者对思维过程是否意识到的角度划分,写作思维又有常规性思维和非常性思维两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 写作之谜难解!为什么同样的“生活”对同样水平的作家,一个写出来了,一个写不出?为什么并不美的“生活”写出来并非奇崛,却居然那般有滋有味魅力绵长?这样一种事实自然扣发了不少的好汉的探秘兴趣和创造才华.举凡陆机、刘勰、郑板桥诸君都有过引人注目的揭示,如陆机的“恒意不称物,文不邃意,善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立赋》)意识到了“物—意—文”的行进关系;刘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睢龙》),找到了“物—情—辞”的转换关系;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提出了“眼~胸~手”关系等.这些发现都原则地接触到了从生活到文章这一复杂运动的关系.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博士科廖瓦夫更是最明确直接地概括出写作就是:“双重交换过程”.我国刘锡庆先生用赫然文字写进教科书《基础写作学》中,这些都是探索写作奥秘的根本的初步收获.任何文章的产生必须经过以大脑为枢纽的从生活到大脑,再由大脑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其无穷的玄奥就蕴藏在“转化”之中.这一规律总结,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可以涵盖所有写作现象.可以使写作奥秘研究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5.
写作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它同客观事物呈螺旋形发展形态一样,是一种多重转化与飞跃的过程,至少要经历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五个重要心理阶段。写作过程的多重转化理论,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和揭示写作的本质与规律,反映精神产品生产的具体性与复杂性。用这种理论作指导,可以完善教材的编写,提高写作教学与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写作     
奥威尔在复述《笨拙》杂志上的这个笑语时认为它是“对当前文学行话的一个十分贴切的批评”。果真如此吗?在《笨拙》杂志这种简单的偏见与种种最极端的“写作过程自主”论之间存在着一连串问题,乏味的常识不见得能解决这些问题。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写作实际上被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人们很容易把写作过程本身设想成一种直接的、从小时候就可以支配运用的基本技能。于是,需要探询的只是写有关什么的文章。人们把注意力全转移到了知识、事实、体验和想象上——要讨论的种种才具似乎是他们本身所具有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种新的视角方式——“全方位”,正受到人们的青睐,举凡作家、艺术家的反映生活,领导和群众的对话,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谈判、演讲、制定政策等,都离不开它。这种视角方式,要求人们看待问题和事物,不是平面地、静止地、机械去认识,而要立体地、动态地、多方位地去概括本质.它的出现,打破了人们思维的单一、线性模式,而代之以多向的网状结构……现在的问题是:议论性文章可否运用全方位方式进行说理?议论文的全方位说理有什么特点?怎样进行议论文的全方位说理?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文章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否以及如何介入人们的事务?介入的程度怎样?运用法律的结果将会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随时空界限和偶然性的事件而不同。一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事务在现实生活中却只有一部分得以落实;人们在遭遇相同或类似的侵犯行为时却采取不同的措施;司法官员在处理相似的案件时,面对同样的法律规则却做出不一致的裁决,等等,这一切如果仅仅从静态的法律规则角度似已很难解释。在《法律的运作行为》中,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布莱克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预测和解释法律行为的理论框架,为法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本文试图对这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继"过程法"之后出现了一种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理论的变化——"后过程法"。文章回顾了外语写作理论发展阶段——"三次转向"与"三种写作观念",尤其阐述了"过程法"与"结果法"的对应与整合,"后过程法"对"过程法"的质疑与发展。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后过程法"在"过程法"的基础上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解释性,体现了语言与內容的整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善教学方法,但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暂时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真实是写好文章的前提。那么,我们作文能否虚构呢?答案是肯定的。著名作家茹志鹃对中学生说:“写作用虚构法好不好?我以为好。这样从小就可以锻炼想像力。”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积累的素材,常常都是很普通的。作文时,如果把这些素材像“镜子”一样原原本本地摹拟和照像出来,那么你的文章定是平淡乏味的。如果能适当地“虚构”,采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材料就会典型生动,那你的文章定会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1.
写作离不开阅读。理由很简单,写文章的人,如果他自己没有阅读过文章,那作文岂不成了“天方夜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于写作而言,主要是起借鉴作用。但并非所有能阅读的人都能写作,只有“写作阅读”才于写作有益。何谓“写作阅读”?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到底怎样?“写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是研究人们的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而写作活动则是一种严密而有序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逻辑思维的四种基本形式和形式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及其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 ,探讨在写作活动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违反这些思维一般规律的逻辑错误 ,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不断地改良写作思维方式 ,提高写作主体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写作课是研究文章写作规律的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不仅文科院校开,理工科院校也增设了写作教学的内容。业大,电大把写作课列为重要的基础课。写作课己成了成人自学考试必考科目。至于社会上对写作的需要就更为广泛了。可以说,写作是生活中人们经常都用得着的重要技能。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觉察自我身份意识在影响支配着自己的言语行为。随着语言学微观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言语行为后面潜在的心理作用正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身份意识即社会地位意识,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赋予的角色在自己心理上的反映。这种意识在人的社会交际行为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来。在社会交际的主要方式——言语交际中,这种身份意识常促使人们使用较高级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5.
一、作为系统的写作行为 新时期十年写作学研究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始比较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对写作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正确的解剖与描写。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它似乎还来不及从深层心理活动上去分析写作活动的思维模式与内在机制,探索写作基本原理与写作哲学。然而这对于建立写作学理论体系的“范式”和写作学学科本身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就这一课题,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提出了“知行递变”的理论模型(简称“ZD猜想”),渴望得到写作学界、文章学界前辈与同志者的教正。 “ZD”理论认为,全部写作行为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真实性的问题。学生认为,文章是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写作文时一定要让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忠实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才符合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所以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片段:  相似文献   

17.
写作产品的商品价值与非商品价值崔宝国这里说的写作产品,就是写作劳动所产生的对象--文章,之所以称为"写作产品",并非趋时奉俗或故弄玄虚,因为首先要论及写作是不是一种生产。写作要耗费人的脑力,规范的写作行为(排除无意义的文字拼凑或胡言乱语)是一种脑力劳...  相似文献   

18.
“写作”一词古已有之,“写”“作”二字更是源远流长,并各有若干不同的渊源。作为民族文化的凝结,“写作”蕴意丰富,而又可与中西现代写作观念相融通。今天我们对写作反映客观世界、抒发主观情志性质的认知,对写作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的肯定,其间均已悄然可见。“写作”含义的形成和演进,正是我们的古人对汉语语言材料的聪慧选择和精当塑造。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技术愈发展愈需要写作,写作愈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愈高,因而写作教学改革愈要加速、扩大、深入。近几年,写作教学研究、改革的成果日新月异,令人瞩目,令人欣悦。综观写作理论探讨的专论和写作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虽众说纷纭,但各显异采,对写作理论新体系的建设和写作教学改革起了促进、推动的作用。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活”与“实”——坚持“活”与“实”的辩证统一。写作教学中确有活与不活、实与不实的现象。凡是坚持改革、做到活与实,成绩就显著,反之成效甚微。传统的写作教学的总特点是“封闭形”的,诸如陈旧的写作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上承储备,下启构思与表达,是写作过程中一个关键的中转性环节。它是形成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必要手段,又可以强化创造欲望而捉成写作,深刻地影响着写作意向:写什么和怎么写。“研究”不同于构思。前者是寻求思想发现,为文章提供内容寻找最佳的文字表现形式。本文认为,当代写作学家们若能对之从理论上加以辨析,探幽寻微,必能建立写作学理论的新体系,完善教材的编写,而把写作教学真正转移到开发学生智力为重点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