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成都环都市乡村旅游带的升级更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旅游热的兴起与成都环都市乡村旅游圈的形成,是成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背景。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并且着重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成都模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乡村旅游进一步升级更新的若干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乡村传播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青年的社会化进程,提高了农村青年社会化水平,同时当下乡村传播发展中的不足也制约了农村青年社会化发展。农村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发展乡村传播,对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社会化水平,把他们培养成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小康目标的创造者、民主政治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随着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作为独立评论社的主要成员和重要撰稿人,吴景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中国的农业发展类型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在剖析农村破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乡村建设方案。以《独立评论》为分析文本,解读吴景超的乡村建设思想,不仅对于考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观和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路向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惠农工程,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是其两面。应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以江西省葛镇的新农村建设状况为例,实证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的关系,从中得出启示: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此消彼长,不能同时消失。并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政府持续重视新农村建设,但阶段重点不一样;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素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此,提高乡村社会自主性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久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试论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搞好乡村旅游对,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乡村旅游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乡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剖析乡村公路建设对新农村建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将交通规划及其评价的相关理论应用于二者的关系研究,并以此为主线介绍了关系研究方法,建立了测算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分析认为,乡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高度交叉相关,可以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均做出贡献,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总结和探讨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问题和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广西社会学学会主办了2014年学术年会,会议的主题是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会代表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难点、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成功案例和丰富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镇环境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乡村景观和园林规划与营造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工作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将是园林和景观规划与营造面临新的挑战。剖析我国乡村景观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乡村生态园林和景观的功能需求和特点,探讨新农村乡村生态园林和景观建设中园林绿化规划、园林绿化与景观营建关键技术、乡村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协调、乡村庭院园林绿化与庭院经济结合、村镇景观园林建设的区域特点表现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是一个实践意义很强的问题。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作用,发展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市场拉动力、政策、环境、物资技术和管理服务的支撑力、社区居民推动力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系统模型。如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需注重保持旅游村寨的地域文化特色,保持旅游村寨的乡村性,注重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参与,注意乡村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一,以实现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开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力,科学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农村文化建设落后、文化产业不发达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现状入手,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以农村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农村扶贫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胡锦涛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从新的视野和新的理论高度深化了扶贫开发理论,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扶贫的科学路径,取得了农村扶贫的巨大成就。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胡锦涛农村扶贫思想,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人口年龄结构快速向老龄化发展的过程中,老年问题变得愈加严重,而我国老年问题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农村的老年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同时,适时推行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包括决策能力建设、发展能力建设、控制能力建设及其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结合灵丘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扶贫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贫困作为贫困重要范畴之一往往被忽视。经济增长新理论已逐步从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而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进步的贡献。文化教育可以形成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扶贫主张从文化教育着手,注重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对社会转型期的适应能力。本文聚焦于农村的文化贫困现状,通过研究提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扶贫相关的建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 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7.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与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在论证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新农村建设优势所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新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推动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契机下实现福建新农村建设和闽台农业合作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治安总体上基本平稳,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杀人、盗窃、群体性事件等社会治安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对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成因进行研究,对防治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态农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如何重新将农业与乡村结合起来分析;(2)新生产主义乡村如何可能;(3)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理论命题及其挑战。生态农业技术和产量、合作社的生产组织过程、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新型城乡关系形塑、乡村社会运作及与国家关系六个层面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组合,使新生产主义乡村成为中国乡村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的)发展类型与形态。如何面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种植与乡村社会的重塑,如何面对中国社会食物需求上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对乡村与农业和广义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理论命题及研究上的挑战。文章以中国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乡村转型一种重要发展类型和形态之外,丰富和推进乡村社会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