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 ,不仅是现、当代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而且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上也独有深邃识见。傅雷艺术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艺术的主体性。如果说 ,傅雷对于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强调 ,是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作用与主体性联系起来考察的话 ,那么 ,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和审美心理的分析 ,则是贯穿于对作家、艺术家的独特心理的观察与体验 ,体现于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要求之中的。他认为 ,审美主体需要独具艺术感受与领悟的禀赋和能力 ;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感情与认识的统一 ,并在更高的境界中做到“感情深入”和“心灵化” ;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艺术审美的创新意识。同时 ,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理想规范与达到和谐统一的主要手段和规则 ,亦应与创作主体的整体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变形,是指改变对象的原形的自然形态所作的一种“破格”描写,它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趣的需要对人物、事件、环境等所作的有别于“常格”表现手法的突破。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必须对创作的客体——生活进行粗细加工,产生各种映象,这些映象,有些与生活的原形叠合,融为一体;有些则根据作家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等差异而产生新的意象,而作家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形象大多是作家加工过的艺术创造。这种生活形象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更具有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空白,原指书画作品中笔墨未涉及之处,介人文学以后,其涵义就更为广泛起来,它既指物理领域的语言文字的形式空白,也指心理领域的审美意象空白.文学的审美和创作都具有空白的特征.空白的观念和形式在文学审美和创作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对文学空白的界说,有助于我们对文学空白艺术的把握和认识,对于文学的审美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具象有向空白文学中的具象有向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作家在以点代面,以少总多,不画全龙而点“一鳞一爪”过程中,在语言文字和整体意象上所表现出的断层、间隔、空缺、空白.然这种空白是具象的,且是有向的,是“化白为黑”的手法运用.作家对意象有完  相似文献   

5.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祁海文,于维璋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即作家应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文学创作应该在怎样的状态下进行。一般说来,中国古人崇尚文道自...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是一位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的作家。重视读者及其艺术接受是鲁迅创作活动和文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鲁迅认为,读者的审美需求影响着文艺创作,艺术接受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离不开接受主体——读者的参与和创造。它不仅影响作家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学创作演变的动力之一。在谈到《官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艺术把握的一种方式,不是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创作主体总是通过对客体的审美判断和整体性的情感性评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从而充分体现出文学创造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湖北文学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但并非无可指摘.本文着重从文化、艺术和审美精神的视角对新时期以来湖北作家的创作进行批评性阐释,从批判思想和理性精神的匮乏、独立品格和创新意识的迷失、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蕴的低标等方面,揭示湖北作家在文化水准、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方面存在的失缺及误区,期望为未来湖北文学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充分拥有文化支配地位和话语权利的文学媒体使作家几乎失去了独立的创作空间,追求“卖点”和过分强化文学娱乐消费功能的价值取向使作家面临尴尬的错位,既是职业劳动生产者又是艺术审美创造者的角色认定使作家陷入两难之境,这是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在这样的文学处境中,尤其要强调作家的文学抱负,重提文化启蒙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怎样去表现丑,是将丑当作通向美的艺术手段和途径,还是终极目的;是为美而丑还是为丑而丑。在中国及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许多以丑为审美关照对象的作家,有些作家在审丑时却也透出了一些弊端,如果过分张扬丑言、丑行、丑态,那么美感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审丑意识是作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作为审美创造不同于物质生产和一般精神生产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双向运动过程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作家的审美意识对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制约创作的全过程,而且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对象,艺术创造开始于审美主体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然后通过审美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实现对人自身的肯定。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作家要按照客体对象的性质、特征、内在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作家不能无视客体对象自身的结构方式、属性、规律、内在特点而任意为之,另一方面作家又处处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根据自…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的艺术风格,能够代表一个作家创作的成熟程度。显示其艺术才能与创作个性。它是作家审美创造独特个性化的自我实现与显现,“是作家对生活的自由理解,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一定时代、社会、阶级、历史、民族条件下人们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作为作家(主体)和社会现实生活(客体)的中介,它一方面是客体的反映,但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反映。它反映着以作家为代表的主体的表现力、创造力、审美力,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和心理氛围。可是,在我们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不少论者大都局限或停留于客体(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直观形式  相似文献   

14.
解放区是个崭新的天地,其创作队伍由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组成.与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中,本土作家奇缺,几乎全是来自国统区的“外来户”.虽然有的已成共产党人,但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小资阶级范畴.姓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学修养,有的还出洋留过学(如陈学昭曾留法),一般都已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有的在文坛享有盛名(如丁玲),她们到延安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路子和模式.面对全新的生活,她们有着调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矛盾统一关系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变形"已从西方传统文学单纯的、局部的表现技巧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带整体性的创作理念,渗透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它随着创作主体的文学观念、思维模式和观照方式的转变而成为一种必然;它借助具体的艺术技巧,最终以物化形态呈现于文本之中,从而形成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话语世界,一个审美的变形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是一个广泛涉及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审美倾向、批评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就原生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因文类而被建构;就次生文学经典而言,文类因文学经典而被建构。文类等级通过对审美主体创作热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影响,制约属于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的可能性。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其根源仍是高等级文类及其经典作品的丰厚滋养,且往往与创作主体命途多舛关联密切。文学经典还有助益于低等级文类的身份认同。文类与文学经典的关系问题,深化了文类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认识,提供了审视文学经典问题的崭新维度,更显著地揭示出文论史上文类充当的规范诗学特征,更突出作家创作中为人漠视的文类选择倾向。是饶富新意且具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C.文学母题具体衍化为民族的和社会阶层的,这是精神个体性的两个较大的层次,但更为具体的层次是创作个体层次、欣赏个体的层次和形象塑造的个体层次,创作个体、接受个体及文本中的形象个体最充分也最彻底地展示了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品格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在创作主体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当不同民族的作家面对相同的文学母题或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面对相同文学母题的时候,都会因生活阅历的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之别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直接灌注于创作过程中,因而也就导致作品的主题风格、题材风格和艺术表现风格呈现出个性的精神闪光.也正是这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充分的能动性。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禀赋在创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他被对象主体——历史人物所限制时,必然发生创作上的矛盾。而创造主体与对象主体在创作中的碰撞与调和,则既构成历史剧独特的审美品格,也构成历史剧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则构成我们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解读所得到的审美信息,由于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各自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等因素的作用,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创造欲望;于是文学解读有消遣性解读、知识性解读、创造性解读。但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20.
作家创作作品,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作家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个性趣味、审美追求,则决定了其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唐末的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多方面论述了“主体超越”的问题,给今天的审美文艺创造以重要启示,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匡定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