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羁縻——土司制度对广西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等地的羁縻——土司制度始于唐,确立于北宋,终于清初,部分直至民国初年,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羁縻——土司制度的内容,历代虽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1)羁縻州峒必须承认中原王朝统一的版图,不得自立国号;(2)羁縻州峒必须奉行中原王朝统一的“正朔”,不能自立年号;(3)羁縻州峒必须定期向中原王朝进贡土特产,有时还要进贡奴婢;(4)中原王朝承认羁縻州峒有一定独立自主的权利,不过问其内部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干  相似文献   

2.
唐王朝对渤海的王位继统是进行有效管辖的,而且这一管辖是建立在肃慎族系周秦至隋唐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与中原王朝友好、学习和臣服的历史基础之上。从管辖的技术层面看,唐王朝对渤海的管辖基本遵循“不断册封”和“遵从渤海”的两大原则。从效果上看,唐王朝的管辖起到了稳定和提振渤海社会以及巩固唐王朝东北边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玉君  何博 《东岳论丛》2015,36(2):118-122
金朝是由肇兴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女真族积极学习汉文化。在法制文化方面,金朝由旧有的习惯法向中原法律文化过渡,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慎刑"思想。为体现其正统地位,金朝在法制上更加强调以礼入法、"罪疑惟轻",分别从皇帝本人、执法官员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彰显"慎刑治国"的思想。金朝在刑罚上对该原则的贯彻,正是对中原历代王朝法律文化中慎刑思想的继承,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126-135
唐末五代,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而传统的贡献制度也应时而变,买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买宴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并在五代时期大行其道。买宴的主体是方镇,朝臣也一度参与其中。后周太祖时期,中原王朝内部的买宴,随着方镇力量的衰弱而最终消亡,而中原王朝与南唐间的买宴,却在后周世宗征淮南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后周、北宋与南唐外交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买宴的背后,涉及了较多的中原王朝与方镇、中原王朝与属国这两组政治关系的维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经济史切入,从侧面考察唐末五代政治史的不错视角。  相似文献   

5.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腹地,襟江带淮,西承中原,东附沿海。安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溯五十万年,人类的祖先“和县猿人”已生活在江淮丘陵,在原始社会之初,淮河流域已进入农业开发阶段了。自秦汉以降,安徽的经济开发,由此向南推进,经济重心亦逐渐南移。安徽地势扼要,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自秦汉以来,是历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政治统治的腹地。安徽的地理位置,安徽的历史发展,制约着安徽古代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契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四世纪初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的东北重要民族之一。北魏至北齐是契丹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契丹与中原政权建立联系的开始。隋朝统一北方 ,奠定了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强大统一的封建唐王朝的建立又为契丹摆脱其强邻 (突厥和高句丽 )的羁绊 ,放手发展自我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契丹与唐朝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是封建大国境内少数民族局部势力与中央王朝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宋建立前,中国历史经历了大约200余年封建割据时期。从唐安史之乱至唐灭亡共计152年,为第一阶段,是地主藩镇势力的分裂割据时期。唐王朝正是在藩镇和农民起义两股力量的合力打击下走向灭亡的。从朱温灭唐建梁至赵匡胤灭周建宋共计53年,史称五代十国时期,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8.
有唐一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黄巢被镇压以来,政治重心向东转移,西北地缘政治地位开始下降,而不是通常认为始于唐朝的灭亡.在五代十国时期,西北地区在屏障中原,维持中西贸易,联系西北诸族,保持册封体系以及提供大量战马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地区仍然具有较重要的地缘意义.本文还探讨了导致中国政治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主要因为.  相似文献   

9.
略论元朝在云南的经济法制措施方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自古就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汉朝在云南设置郡县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代中原王朝都对云南实行羁魔统治,唐、宋时期,云南先后建立南诏、大理两个国内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征服云南后,...  相似文献   

10.
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到中统建元,这是巨大的文化与历史的跨越。真正完成这种跨越的关键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文化变异的重心。而文化变异的重心一旦形成,便使蒙古统治者的政治难题得到解决,进而影响元朝的政治格局,并作用于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找到这一文化变异的重心,会使我们对元朝历史的许多问题产生全新的认识。一、文化隔膜与蒙古统治者的政治难题蒙古地处大漠深处,原本和中原少有接触。蒙古和金朝接触的最早记录是合不勒汗应召入朝。随后合不勒汗杀了金朝使者,双方处于敌对状态。从此,金朝不断出兵征讨。金朝对被…  相似文献   

11.
中华史典治国方略的荟萃巨制古有《资治通鉴》,今有《资政史鉴》。公元1084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历19年主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年经月纬,熔裁贯通,涉猎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要事,论叙了周秦以来历代政坛治国方...  相似文献   

12.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13.
杨蕤 《西域研究》2003,(3):33-38
唐、五代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民族格局和中亚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 ,学界对这一时段的丝路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西夏崛起 ,占据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认识更为模糊 ,甚至有过盛唐之后丝路贸易断绝的观点。本文在分析北宋时期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础上 ,就北宋时期诸蕃与中原的朝贡贸易、中继贸易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北宋时期丝路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丰镐、咸阳、长安等地,为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等统一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九百三十七年之久。历代王朝的都城选择,从军事上考虑,必须是进可攻,退易守,以保中枢安全;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是四出有路,能联结全国各地,便于政令畅达;从经济上考虑,必须是当地物产丰富,外地接济便捷。这都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京邑所居,五方辐凑”。“凡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涂,毕出于邦畿之内”。因此,陕西长安、咸阳等地,自然就是当时交通中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历代中原王朝封贡体系皆具有军事安全上的意义,其军事功能首重防御,尤以陆基性国土防御为主,不提倡建立广泛的军事联盟体系和对外领土扩张。从地缘政治关系看,中原王朝封贡体系内部情形非常复杂多变,中原王朝与周边属国、属部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相互信任的安全体系与机制。从地缘军事关系看,一是中原王朝政权没有强迫周边属国、属部从征或邀结为外援的传统,征调外援在中原王朝的军事思维、军队序列中始终不占重要地位;二是中原王朝的军事行动与政策严重受制于其战时后勤的供给能力,加之周边地区特殊的气候、地理、人情、风俗诸因素对其军事行动的巨大阻滞效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原王朝统治者在大多数时期更愿意以王道待四夷,彼此相安。  相似文献   

16.
河北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金朝统治的重心地区。这里所指河北,主要包括中都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以及蔚州、兴州等部分地方,相当今河北省的全部,兼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山东省东北小部分地方。金朝历九帝一百二十年,其间,河北社会经济的盛衰消长,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予以具体地分析对待。  相似文献   

17.
公元589年,杨坚灭陈,建立了统一的隋王朝,从而结束了我国二百七十年来南北分裂的局面。但是,隋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不到三十年),于公元618年即为唐王朝所取代。在唐帝国存在的二百八十九年间,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根据该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现将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家关于商品货币和价格方面的理论分别简略加以评介。  相似文献   

18.
唐朝的国势,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达到了兴盛的顶点。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她的统治。战乱费了八年的时间虽然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成为和唐中央对抗的藩镇,而在唐朝中原内地以至江南、岭南地区也设置了许多藩镇。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局面是唐中后期政治形势的突出点。由于藩镇的割据,统一的帝国元气大伤,唐王朝再也恢复不了当年丰腴的英姿。但她并不是淹淹一息,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9.
韩英 《兰州学刊》2014,(8):45-53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的时期,战争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颠覆了传统中国城市的区域格局,成为中国城市史上的分水岭。受战争的影响,北方的城市出现了两种迥异的发展趋势:以开封为首的中原城市行政地位持续下降,最终丧失了国家行政中心的地位;而燕云地区的城市逐渐远离战火,得到了发展的契机,自元代始历代多定都北京,奠定了此后历代的政治权力中心地位。与此相对,南方的城市在北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宋室南迁和政局的稳定,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加速了南方城市发展的进程,为日后南方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汉文帝与历史上的"德治仁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风 《河北学刊》2002,22(3):146-149
“德治仁政”是古代中国人所希冀的理想目标。按照儒家的观念,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惟仁者宜在高位”,主张以统治者个人的高尚品行来影响和治理天下。综观周秦至清的历代王朝,能够与所谓“德治仁政”相联系的,惟有西汉王朝的文帝时期。而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又有着其复杂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