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家主体性是指作者作为主体对世界以及文本客体的认识和影响。作家主体性在文本中的表达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化。郭爽的《我愿意学习发抖》从作者的在场叙述,对普通人的日常关注,到童话的使用和叙述形式等方面体现了作家主体性,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们的文学研究正在出现新的转机,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给人以主体性地位。”文学的系统论告诉我们,文学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作者——作品——读者”。从这个整体意义上说,“给人以主体性地位”就包含了三个内容:创造主体的人——作家;文学作品中主体的人——作品中的人物;接受主体的人——读者。也就是说,文学研究中应该对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以最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学创作是人类创造的高级思维活动,其核心是精神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作者、主人公、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这三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影响到了作品最终要实现"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巴赫金的"外位性"与伍尔芙的"双性同体"从各自的角度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表现论的文学观念看,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精神个性的产物,反映了作家的经历、情感体验及无意识心理。主体生命对作品的渗透成为创作过程中共同的心理现象,作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生命的渗透密切相关,因而了解主体创作动机以及主体生命的渗透情况,有助于把握作品本身的意旨。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主体性是文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内在变化的依据 ,也是理解文学的关键所在。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和普及中 ,亟待加强主体性的研究和倡导。文学主体性在历史生活推动下 ,与人的主体意识一道发展 ,经历了历史性变迁 ,代表着文学的历史水平。对外国文学的主体性研究将深化对作家、作品、人的本质以及文学存在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女性作家作为广大女性中较先觉醒的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和争取男女平等和谐的反异化诉求。文章以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例,对其所塑造的"性别跨越者"进行群像研究,分析了"双性同体"或"性别跨越者"应对精神隔绝的本能诉求,在理性主义价值体系中他们追求自我的反异化诉求,以及他们的反异化诉求失败而导致的自我主体性沦丧。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是指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 ,在主题表现上 ,人物具有强烈的爱憎感情 ,敢于正视根据地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艺术处理上 ,深化心理分析与描写 ,淡化情节 ,抒情色彩浓厚 ,意境深邃 ,独具风格 ,是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作品中的必然反映。全面、完整地把握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对于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的特征上.在总体上,莫言作品的普遍肌理和形式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体生命精神的喷涌在作品中处处留下了"旋涡"式特征.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在经历、思想和创作上都异常复杂的作家。他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探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从作家主体感受的狂欢、作品叙事节奏和力量的狂欢、作品人物性格的狂欢三个方面探讨陀氏及其作品的狂欢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论中具有一条着眼于“世界-作家-作品”过程的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路向。古希腊最初的摹仿说从“世界-作品”环节出发讨论文学的动态存在。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西方文论在突现“作家”主体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世界”要素在文学活动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表现主义和精神分析流派对作家主体性深层内涵的揭示,也是在“世界-作家-作品”的文学动态存在框架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是如何进入作品的,或者说作品是如何显露作者自身的?这是作者风格不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层面,也是认识作品的最初的标示。这就涉及到思维视点的问题。艺术思维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创作主体都会表明一种倾向,即他关注的是什么?是外在世界局限还是内在心灵自由?是面向社会还是指向个体?是迫视生活还是作形上哲思?穿越这个问题是达到作家作品本身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家作品思维视点的指向人手去探究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从整体上观照韩愈苏武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二人思维视点的选取确乎不同。韩愈无疑表露出…  相似文献   

12.
论文艺批评家的主体性朱丕智主体不是主观,主体性也不等于主观性,这是无须多说的。在我们看来,主体性应该指主体积极、主动、进取、创造的自觉自为精神。它是世界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倘若人类丧失其面对客观世界的主体性,那么,一切认识世...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指出学生既是认识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接着,详细论述了主体性教学的目标。认为主体性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超越性和科学精神。最后提出了主体性教学的四个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5.
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存在对时代精神底蕴和未来走势把握不够深刻精确、创作主体精神态度犹疑拘谨、作品气韵不够浓郁丰盈的缺陷。根源在于作家们既未能从湖南地域文化的负面阴影中进行及时的精神突围,又难以在全国的精神文化格局中获得有效的审美定位。摆脱这种困境,需要湖南作家找到自我独特的文化站位和精神空间,从而把体验性内涵转化为价值性话语,成为精神自觉者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反映论原理解决文学本质问题,其完整的表述概括了种种不同的反映形态,高度重视创作者主体在艺术反映即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鼓励作家在改造自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所讲的“主体”完全不同于反映论所讲的主体,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体,拒绝接受正确的理论和观念指导的主体。主体性理论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种个性,断定文学创作是作家的自我实现,推崇自我,放纵自我,其结果必然造成错误思想情绪的泛滥。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标志着一种转向,其前后作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与审美趣味。一个作家在短短的创作生涯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次大断裂,是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经过仔细审视和分析,可以发现余华前期作品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救赎,是对童年时代创伤的疗救,起始多是以幻想的、夸张的、闪闪烁烁的方式,至《在细雨中呼喊》因赋予具体的生活细节而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疗救,其后的创作则因主体性的迷失而使其作品徒具形式的迷幻与语言的狂欢而失去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9.
构成两淮文化主体的楚文化精神对皖西北作家产生影响,一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人格精神,二是飘柔舒展、奔放的浪漫之气;三是两淮地区的风俗民情。这些不仅影响了作家们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而且也影响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艺术形象,从叙事作品着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画面;从抒情作品着眼,就是指作品中作家所创造的意境。前者侧重于再现,后者侧重于表现,然而,他们都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结晶,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学术界关于艺术形象的解释,之所以有“图画”说和“意境”说,根本原因是对不同艺术样式的形象特征作出了不同的概括所致,就其本质而言,它们并无轩轾。在当今张扬创作主体精神、发挥作家主体意识的理论态势中,“意境”说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图画”说仍有其毋庸置疑的科学地位和难以取代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