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关注问题,与此对应的是在学术界、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思想、观点的探讨、争鸣。回顾不同时代人们所言所思,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中国社会行进道路的指向,人们思想嬗变的曲线。自本期始,本刊设【思想备忘录】一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注、争论的问题予以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关注问题,与此对应的是在学术界、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思想、观点的探讨、争鸣。回顾不同时代人们所言所思,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中国社会行进道路的指向,人们思想嬗变的曲线。自本期始,本刊设【思想备忘录】一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注、争论的问题予以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3.
正李宗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最近十年来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从官方到学术界到企业界和民间,人们都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相对过去大幅度前进,但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很多问题,比方说传统价值的进一步解体。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后,传统价值已经被摧毁得差不多了。改革开放以后以市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答《社会科学论坛》记者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关注的热点,20年来的文化论争构成了当代学术史的主体内容。作为这场文化论争的参与者,您能否评述一下近20年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李:20年来的文化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在我看来,80年代文化讨论的热潮,直接源于当时人们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渴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反省。“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在当时是朝野上下的价值共识。学术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作为历时数千年的一个庞大的价值系统,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思想学术界就我国传统文化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近代以来,每当我国历史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传统文化问题都会成为思想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课题。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我国的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人们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地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文作者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力图通过下述文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为思想学术界的讨论作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6.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具有强烈现实导向的市民社会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持久的关注。然而在关注其现实导向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理论内涵的概念。在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其中,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众多思想家学说中的一个亮点。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本文拟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作一番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会认识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市民社会概念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6年是西安事变七十周年。这一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西安事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史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研究近十年学术界的成果并加以述评,以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一、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历来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十年,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趋全面和深入。学术界通说认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决非张、杨两将军一时冲动下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种矛盾尤其是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8.
思想史是文学史的风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学术界,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有多大的价值和新意,而是因为这一问题被提出的时代、思想背景及其提问方式引起了人们探讨的兴趣。“文学史还是思想史”的问题就是这样。长期以来,国内的思想史研究领域一直较为薄弱,既没有严格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揭开中国传统思维之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占主导地位的究竟是何种思维.它们遵循何种逻缉规律,具有何种推理 方法?这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八卦、五行、阴阳等思维为例,从意象思维和审美逻辑新 视角,回答了上述问题,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杨长云 《社会科学》2007,68(8):80-88
在美国学术界,关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改革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中国学术界出于吸取城市发展经验教训的目的,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仅仅是开始。为此要厘清这一问题研究的概况,以利于人们深入对城市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江洋 《兰州学刊》2006,(6):93-95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革命”,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场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革命”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旨在从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表现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人文主义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学术界对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人文主义思想对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影响,阐述人文贸易主义对企业建立现代社会责任观念的重要作用,指出企业应树立人文贸易主义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任伟 《南方论刊》2010,(5):11-12
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途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分析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出发找出影响软实力提升的若干因素,并且以此为依据提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是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达,但二者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化的学术概念,中国学术界十多年的研究也是大相径庭的,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阐释,形成了对文化软实力的不同理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人文精神,即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的人本主义、反省自求提升自我的内省主义、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克己复礼的礼仪主义。这是中国品格所在,也是世界普存的中国元素,它们不仅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柔性,而且作为资源要素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元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进行价值整合和规范整合,从而达到塑造中国全新自我的目标。这些思想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在经过当今中国的全新阐释之后而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6.
范化 《天府新论》2003,(4):100-10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正日益受到中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经济生活中信用危机的出现 ,儒家诚信思想倍受社会关注 ,为现代企业文化所青睐 ,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意识和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在企业界不断扩展。毋庸置疑 ,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今企业文化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项念东 《学术探索》2008,(1):99-102
在20世纪的思想史和中国学研究领域,本杰明·史华慈素以其思想的深邃性和思考的前瞻性而深受学术界称道。他对中国思想“非化约”特性的研究,不仅凸显了其思想史研究在整个学术史上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反思中国传统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扬中国优秀文化,促进国内学术界的知识更新,今年三月四日至二十四日,中国文化书院和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文化讲习班”。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系列专题讲授。 现将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重点问题和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蓬 《河北学刊》2012,32(3):144-148
近年来,在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疑问,此问题的背后可能缘于依什么样的思考框架来治中国思想作为历史的学问的问题。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作为历史的学问,学术界有多种做法,如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等。本文以钱穆与冯友兰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及其择取根据为例,以期窥探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因缘、问题、轴心、轨迹。钱穆不主张以分科之学特别是"哲学"来梳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作为历史的学问;而冯友兰则是以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新清理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重要代表,其所著之"三史"、"六书",就是以"哲学"史的框架叙述传统,以"新理学"的框架开新。在对钱、冯二位先生的学术乃至哲学观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生长发展的问题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