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中国熊图腾整体文化模式的重构并以此观照和解读局部的熊文化现象,是《熊图腾》的重要贡献:林西熊女神的再发现使中华民族熊崇拜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使被遮蔽的黄帝族熊图腾谱系得到鲜明的梳理和揭示;古朝鲜檀君神话是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熊女神话相关联的变体;韩国学者关于黄帝神话来源于檀君神话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神话谱系的“历史化”改写。  相似文献   

2.
熊崇拜在史前时代普遍存在于东北亚、北美、欧洲等北半球北部地区,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关注。作为一种在史前狩猎社会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必然与当时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密切联系。作为萨满文化里重要的部分,有必要从萨满角度揭示熊成为部落图腾的关系。完整保留史前狩猎时期的经济模式和文化习俗的鄂伦春民族,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形态,是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文化原点之一。在我国北方草原先民和阿尔泰语系诸族文化中以草原猛兽猛禽为主的动物图腾信仰兽广泛存在和延续过。其中"熊""狼"等草原森林猛兽的崇拜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图腾"崇拜所有的典型特征。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四重证据法解读有关伏羲号黄熊的历史之谜,结合天水的伏羲文化研究,提示20世纪出土的二重证据长沙楚帛书天熊伏羲创世神话,对接第四重证据——天水本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镶嵌绿松石熊形铜牌,重建天熊神话从史前期图腾崇拜到先秦时期楚国神话文本的建构历程。对作为一重证据的传世文献哑谜——《礼记》孔颖达正义引《帝王世纪》的一种说法:"帝庖牺氏,风姓也……是以称大皡,一号黄熊氏。"做出大、小传统贯通的系统性阐释。楚帛书天熊伏羲叙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记录的创世神话,而伏羲号黄熊和黄帝号有熊的对应现象,暗示着《山海经》熊山熊穴神话与天熊崇拜之间的内在关联。天熊和神熊观念当来自史前大传统的熊图腾信仰,以辽宁建平出土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熊头骨等实物为证。  相似文献   

5.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形态,是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文化原点之一。在我国北方草原先民和阿尔泰语系诸族文化中以草原猛兽猛禽为主的动物图腾信仰兽广泛存在和延续过。其中熊狼等草原森林猛兽的崇拜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图腾崇拜所有的典型特征。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度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图腾祖先是狼,但我国北方的考古学发现表明,熊作为崇拜偶像出现在5500年前牛河梁女神庙之中,而且,与神话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直接有关联的,看来也是熊。再参照北方萨满教传承中的有关熊的仪式、信仰和观念,结合上古时期楚国君王姓熊的事实,可以知道,龙的传人之中当有重要一部分为熊的传人。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義:義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叶舒宪  相似文献   

8.
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所以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就在于他能不断地反省自己,超越自己.他在<熊图腾>中的自我反省与超越表现在:一是从文本研究走向田野调查,对华夏起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二是对图腾批评的再阐释,从父权制文化的祖先神话图腾的考察走向史前"女神文明"的探究;三是明确提出"四重证据法",并尝试"四重证据法"在揭示中华祖先神话起源方面的阐释效力;四是在民族志"写文化"的批判反思语境下对写作形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熊崇拜文化曾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东北的满通古斯民族(主要为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族)的熊起源传说始终因循着古老的熊图腾崇拜思想,而朝鲜民族的熊崇拜文化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形直至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熊崇拜是萨满教文化动物崇拜的代表.比较满语词语中有关熊的词语,可以发现这些词语的同源词蕴含着满族萨满教文化熊崇拜的文化内涵.分析《五体清文鉴》中有关熊的满语词语,发掘熊崇拜文化之特点,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熊的诱惑》是加拿大著名作家鲁迪·威伯的一部力作。作品再现了各种仪式.仪式规定了在特定场合谁应该说话、应该对谁说话、应该怎样说话。仪式使社团之间产生了社会差异,权力分配出现了不均现象,仪式的各种规则为权威话语提供了保护语境。《大熊的谤惑》中的主人公大熊通过颠覆仪式规则,变仪式为狂欢节(Carnival),从而由弱势话语者转为强势话语者。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这一行为,媒体也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当我们仅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事件时,确实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刘海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舆论媒体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司法,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刑法典,这都是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绝望中诞生》不仅是一篇军事题材小说,更是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幻想性。指出它对自我空间位置的发现、军事创作题材的拓展有着独特的贡献,预示着朱苏进创作转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在短篇小说<熊>中,美国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通过叙事过程中的视点转换来摆脱单重叙事视角的局限性,并运用语域变异的手段充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重视,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出独特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5.
姜戎的小说《狼图腾》2004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同时也争议不断,而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2015年上映后则引发了新一轮热议。《狼图腾》电影改编在赢得肯定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情节的突兀影响了可信度和说服力,为迎合观众惯性心理的结局改编淡化了悲剧意味而影响了故事的震撼效果,采用经过驯化的真狼演出制约了影片的细节表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表现力。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既不能随意丢掉原著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而导致观众难以理解,也要避免一味求悦于观众而随意改变原著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16.
图腾艺术所体现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延伸,并被现代设计师们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最终成为一种新形式。设计师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运用,展现了远古图腾再现的艺术魅力,赋予了图腾新的时代特色,也使得图腾文化与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的小说《熊》讲述了一个生动精彩的狩猎故事,其中猎人布恩和猎狗"狮子"杀死大熊"老班"的场景悲壮惨烈,令人震撼。事实上,布恩屠熊之举有着深刻的隐喻性。通过分析布恩杀熊的隐喻,剖析了杀熊之举并不像有些评论所说是英勇之举,而是无知短视的现代人对原始大自然的破坏力的彰显,从布恩屠熊的隐喻中读者可以体会出现代人在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躁与困惑以及作家福克纳徘徊在工业化的理性和返朴归真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心理,感受弥漫整篇故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体裁 ,编史小说以史实为虚构材料 ,造成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传统界限的模糊 ,从而实现了后者质疑、瓦解、否定前者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目的。文章以加拿大作家鲁迪·威伯的小说《大熊的诱惑》为例 ,阐述了编史小说的这种颠覆历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诗经》写到"裘"的诗歌共有9篇,《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