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宗法伦理与女性悲剧──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爱情作品的影响罗嘉慧中外传统文学中描写两性爱情生活的作品,其形态如何,受到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制约着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和两性关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2.
《舞姬》是森欧外的第一部作品,是以其在德国留学时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私小说作品。《舞姬》的发表掀起了日本文学史上浪漫小说的高潮.这篇小说即是森欧外青春时代的惭悔录,也是对其背叛行为的辩白。主人公大田丰太郎在贫困与失意中,偶遇不幸的爱丽斯,并与之恋爱,开始了充满爱情的幸福生活。但一旦有踏上仕途的机会,就放弃爱情和责任,毅然决然回国。怀孕中爱丽斯因过于悲伤而精神失常。主人公自身的软弱性格与当时日本的封建社会环境、观念、意识造成了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其爱情悲剧的发生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龙怀珠 《西部论坛》2001,3(1):35-38
作为《红与黑》前奏曲的《阿尔芒斯》,描写的是一个阶级的没落,预告的是一次革命的发生。小说通过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表现了被法国大革命所打败的贵族阶级残余势力在复辟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突出。对没落贵族阶级的揭露和批判所产生的强烈震撼力,以及对男女主人公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的出色描写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使《阿尔芒斯》成为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应忽视的现实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4.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理论的先驱.他结合自己的舞台创作实践,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悲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在悲剧的题材与情节安排、"净化说"的界定、可然性与必然性,以及"三一律"等涉及悲剧理论的重要领域,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观点,其悲剧理论对于正确评价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宁  王利华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9-160,F0003
生存悲剧是人类文学的共同话题。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悲剧作品竟然没有堆垒出一座悲剧文学的高楼大厦,没有构建起足以与西方文学相媲美的悲剧殿堂。究其原因,民族思维中强烈的现世意识遮蔽了中国悲剧文学穿越芸芸众生向无限天空眺望的目光,以至造成中国悲剧文学的悲剧性缺失。  相似文献   

6.
中国爱情文学传统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听人埋怨中国文学缺乏爱情,由来已久!其实,追溯渊源,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主题的兴旺比西方大约早两千年,只是中道衰落罢了。欧洲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实由文艺复兴开始兴旺,又经过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才普遍流行起来。而远在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当欧洲文学还处于英雄史诗和神话悲剧的时代,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便巳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我指的是《诗经·国风》中采自民间的情诗。或曰:此不足为奇!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情诗。这自然是对的。但产生在两三千年以前的这类作品在  相似文献   

7.
论毛姆长篇小说中的三种爱情悲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利锋 《理论界》2006,(1):191-192
本文概括并阐述了毛姆长篇小说中存在三种爱情悲剧类型——家庭破裂型的爱情悲剧、本能冲动型的爱情悲剧和貌合神离型的爱情悲剧,并分析了这些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帝王悲剧《梧桐雨》是出悲剧,这是大家认同的。但它究竟是出什么类型的悲剧,研究者论说纷纭:有历史悲剧、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等种种说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这还要从这出悲剧的主题说起。对《梧桐雨》的主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宁宗-《元杂剧研究概述》归纳为:"歌颂爱情"说、"批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和"主题混乱"说。即认为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既有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谴责,又有对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爱情的赞颂同情。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和矛盾。看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地就其反映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9.
《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造成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爱情悲剧,而且扭曲了希克厉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20世纪文学中处于不同历史语境,但都渗透着忏悔意识的三部作品,论述了把它们置于同一研究层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抒写一段破灭的"不了情",并进行无情的自我谴责和剖析是其共同情感倾向,形成了弥漫于作品中的具有现代色彩的中国忏悔意识;同时,忏悔意识背后却是对爱情悲剧产生追忆思考,这乃是文本的情感展开逻辑;并且深入文本,运用"细读法"论述了三个爱情悲剧亦即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三部文学作品遵循了两大规律,即爱情与责任双线并行的文脉规律、爱情与责任双线汇聚生成结局规律。两者对立时悲剧发生,和解时成功团圆。而且这两个规律也通适于多数古代爱情作品。规律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爱情的享有者与责任自觉的担负者必须是同一主体。两大规律的发现,既昭示了古代自由爱情通向现代爱情的必由之路,也使我们对当下文学研究以及创作中把爱情或责任,尤其是前者绝对化的趋势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情与礼的矛盾、青年尤其是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权利与封建家长的蔑视爱情、专制自私造成的,此诗也是汉末对传统思想怀疑批判、对真实人性、真挚感情日趋重视的思潮的一种反映,而且极具感染力,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及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亚历山大·小仲马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玛格丽特是《茶花女》中一名混迹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妓女,但她始终不屈不挠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不幸的爱情让玛格丽特失去了对生活的最后希望。当纯真爱情的美梦破碎后,悲剧的女性只能通过选择死亡来  相似文献   

15.
列夫·托尔斯泰的杰出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辉煌的艺术成就,博得世界上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但据了解,国内,尚无专文论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关系。其实,研究他们的爱情关系对于理解安娜的爱情悲剧以至对于透视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夫妻间的感情纠葛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中英同期小说比较看宝黛爱情悲剧结局韩加明《红楼梦》后四十回对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描写历来是红学界广泛争论的焦点之一。虽然大多数批评家持肯定说或有保留的肯定说,指责非难也十分普遍,甚至把这一点作为否定后四十回的重要依据。后者的理由之一是曹雪芹原意并非如...  相似文献   

17.
《悲剧观念与中国文学》(张恒学、余三定著)于2009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悲剧与悲剧观念;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悲剧观念;第三章,“社会主义悲剧”观念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第五章,《白鹿原》:中国当代小说成熟的悲剧文本。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并不必然造成苔丝命运的悲剧,而正是苔丝本身时于爱情的追求与对爱情纯洁性的坚决维护促成了苔丝的选择,从而也毁灭了苔丝本人。  相似文献   

19.
黄强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5-108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的关系,认为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文章指出,死亡情结对悲剧文学具有辐射作用、规定作用和引导作用,虽然在抒睛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中,死亡情结的辐射作用或场效应并不相同,但都有一个辐射中心或格射源,统驭着整部作品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