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无数关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文化理念。“和”“和谐”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太和”的观念就已出现,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提出“和实尤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断。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矛盾的原则。在孔子之后:“和”又深化出“中庸”、“中和”等,都饮食和谐的思想,基于“和”的思想指导,古代中国产和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慎刑”、“宽刑”思想。这一历史经验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传统的文化观,是孔子对君子处世品行的看法,也是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长久以来,“和而不同”都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和谐、异质的协调以及对立的消解,从而追求至善至美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国的和文化更是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延留至今也远播海外。中国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这个特定的集体之中,其对于和文化的认同接收与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息息相关。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和而不同 人际和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建设和谐文化,对推进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宗静 《科学咨询》2009,(17):14-14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建设和谐文化,对推进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侯飞 《决策与信息》2011,(8):121-122
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张强 《管理科学文摘》2010,(36):125-125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就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的发展来讲,企业文化首先是被广泛认同的和谐文化;企业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文化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可以具体阐述为以心为本、以智为本、以和为本。对此不仅要上升到企业理念、价值的高度,而且应该赋予其可操作性,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人为人处世、办事兴业的行为准则",和谐"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利益。作为领导,要高度重视和谐的价值,激发和谐力,致力于构建和谐组织。一、构建"和谐组织"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和谐思想"随社会历史不断深化发展,它总是存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内心和谐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是社会安全运行发展的保障,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个体内心失衡会导致:个体自杀、情绪障碍、官员会权力滥用,高校让学人浮躁,影响家庭,导至就业困难、贫困生心灵的扭曲。为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关爱弱势群体、要善用人之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重视教师的内心和谐、要改善就业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底蕴是和谐。文化主要是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精华,和谐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文化。和谐文化是一种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圆融。它的基础,是尊重事物的多样性,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  相似文献   

10.
工作家庭冲突、亚健康、心理疾病、甚至“过劳死”等社会问题,是由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导致现代人工作生活质量偏低引起。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生活质量,解决突现的和潜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不平衡文化导致工作生活质量偏低,工作生活质量差直接引发“过劳死”等社会问题。和谐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工作生活质量,本文从和谐文化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两方面探析,提出创建和谐文化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不确定性看管理研究逻辑及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管理面临着因果链无法追踪、整体性割裂和快速应变三大挑战。从组织管理应对不确定性的视角出发,结合对组织管理应对挑战的传统方法的解读,提出和谐管理应对不确定性的思路:以愿景和使命来应对组织目标的不确定性,同时降低因果链无法追踪的影响;以“和则”和“谐则”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2种互动机理,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高应变能力;以和谐主题和和谐耦合机制来应对组织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并提升整体性。最后,基于这一思想,提出未来的管理研究应注重愿景和使命的导引作用,和谐主题的合目的性整合作用,以及理性设计的有效实施与诱导演化主动应对互动耦合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日益复杂多变环境下的组织领导人及其团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建设和谐企业必须要加强和谐员工群众文化建设。建设企业和谐员工群众文化,有利于巩固员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建设企业和谐员工群众文化,要以培育员工的和谐精神、树立员工的和谐理念为目标,多措并举,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主要体现在思想理论、组织、队伍、监督四个方面,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来调动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将有利于国有企业协调企业文化,提升领导能力,创造和谐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怎样看待“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一个关系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要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王宇清 《经营管理者》2013,(1X):345-345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文化是当今时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企业的文化中有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意义。本文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民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内容和特点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深刻认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高校,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而不同”、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校园。而溯源历史长河,探求现实生活,高校都被视为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和发源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因此,高校党委必须深刻认识和谐校园的内涵,努力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7.
和谐企业是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是构造和谐企业的润滑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全面协调的整体和谐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着装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给他人“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工作在组织的核心和窗口部门——办公室,其形象直接影响着组织和领导的形象。因此,秘书着装应该体现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组织的文明形象,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美在和谐,秘书着装也要体现出整体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9.
管理工程学报于2001年刊发了“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一文,十余年过去了,围绕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其起源、启示与前景来增进对该理论的理解,并促进中、西方管理理论知识的融合.研究指出,和谐管理理论以探究常态化的非线性组织发展过程为主线,形成了解决组织与管理问题的新框架.它以系统剖析内耗与考察“人的因素”为基础,认识到主流组织研究的均衡假定并不现实,组织通常处于混沌边缘状态,该状态既是内耗的产物,又是“人的因素”在内耗中作用突显的根源.该理论的支柱一提供了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框架,主题导向下和则与谐则进行耦合的机制把西方分析观与中国整体观的结合落到实处;支柱二则基于和谐等概念来解释组织发展的生成机制,尝试整合西方现有组织理论的目的论、辩证与演化观点.最后探测了该理论未来的前景,深化围绕两支柱的研究将使其理论内核更趋完善,而应用该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扩展其边界.  相似文献   

20.
“亲和”,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有着极深的根。中国民间的年画中有两个人物:一人手持荷叶,一人手棒盒子,叫做“和合二仙”,所谓“和合”,就是对万事万物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和合”历来是中国人所信奉的生活指南。“和合”中的第一个“和”,是指调和、和谐;第二个“合”,是指合作、合一,而无论是调和、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