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3D打印技术对景观雕塑传统制作工艺程序、雕塑材料、雕塑工具的冲击,进一步探讨了3D打印的建模技术、图片处理、逆向工程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在修复损坏的景观雕塑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全新绿色制造模式。3D打印技术丰富了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及创作手法,促进了景观雕塑公共技术的交流,要合理利用3D打印技术,突破传统雕塑唯一成型方式,做出充满现代感、有特色的景观雕塑。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创新总是能给实践活动带来便捷,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功率。3D打印技术的介入使雕塑艺术创作的效果有了更多的预知性、丰富了雕塑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材料,使雕塑艺术创作过程更为简单,特别是保证了雕塑家创作意图的准确实现。  相似文献   

3.
肌理的制作及美感特征是直接金属雕塑创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吸取前人成果及大量工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金属肌理制作的主要技法和相应的美感特点。肌理制作在丰富金属雕塑创作可能性的同时,也扩展了金属雕塑家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4.
雕塑作品的多种类型,也具有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文化与社会功能等方面。主题雕塑的题材、形式等会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只有雕塑与这些影响因素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雕塑在城市中的社会、审美、文化功能,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研究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的审美特征以及创作的思维方法,旨在为柯尔克孜族主题雕塑的创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当前我国景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是强化设计概念,注重题材的选择及功能应用上的区分,二是树立创作个性,体现人的思考,显示人的价值。最后对现代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一要明确环境的性质,二要注重比例的协调,同时,也要将设计纳入到景观雕塑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至今,海内外艺术家、陶艺家陆续造访河南禹州神垕钧窑瓷区,依托钧瓷工艺、技术进行现代陶艺创作,其中对钧窑现代陶艺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以凸显中国传统工艺的韩美林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派",以突出东西方传统雕塑技法和思想的周国桢先生为代表的"传统雕塑派",以崇尚西方现代及后现代雕塑艺术的李晓明先生为代表的"现代雕塑派"。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巨大影响下,园林景观中所设置的雕塑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主题、形式和审美观等方面都对传统雕塑进行了大胆的反叛,使园林景观雕塑的艺术语言更丰富,形式更自由,对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和氛围起到辅助甚至主导作用。本文探讨了园林景观中基于现代艺术的抽象的雕塑、荒诞的雕塑、活动的雕塑、轻巧的雕塑,以及作为现成品的非传统创作方式的雕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主持语:我们向读者介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王培波教授作品,还要提一下中国当代雕塑的艺术教育和有关创作的话题。这是因为三十余年来,王培波先生既是清华美院雕塑艺术的执教者,又是抽象雕塑艺术的实践者,他用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精神表达的新视觉。推动了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艺术样式。作为视觉的艺术力量,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王培波在创作中,既尊重材料  相似文献   

9.
考古发现表明,古希腊雕塑由于其社会和文化功能的需要,绝大多数都是着色彩绘的。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这些雕像的色彩大多丢失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单质雕塑的出现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古代艺术的一种错误认识之上的,而这种古典趣味的规范一旦形成又对后来人们的雕塑观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及空间表现确立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公共雕塑的表现和特征,文章从广义的空间造型艺术出发分析了具有公共性质的雕塑作品,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和联系,以形式分类的方式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雕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公共环境雕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对市民休闲娱乐空间的美化,对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架上雕塑”的思想与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城市雕塑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雕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其实,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重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环境的联结与共生。城市雕塑建设作为一种表达公众艺术追求、反映市民文化意识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多方决策,其操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 ,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 ,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4.
雕塑作为人类思维和劳动的产物,除了自身所具备的三维空间以外,还承载着雕塑家的艺术理想。观众在解读雕塑作品的时候,还赋予其不同的涵义,实现了雕塑的艺术意义。本文以中西方雕塑空间为研究课题,对不同文化创造的雕塑空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面塑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注重意象的营造,其表现风格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详细介绍了山西晋城民俗艺术家李秀英(晋城八奶奶)的个人生平及面塑作品,对其面塑创作写意性特征作了深入地探讨和论证,力求揭示其艺术文化本质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归纳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形态,对于科学理解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红山文化的人像雕塑大都是写实的巫觋形象,主要分为全身雕塑和头像雕塑。全身雕塑又有站立、蹲踞和坐立之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双手合于胸前做祈祷状。再从雕塑的面部表情分析,不同的神态反映了巫觋神事活动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7.
凤翔与淮阳作为典型的北方泥塑艺术产地。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泥塑艺术风格,各自固定的泥塑表现手法、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艺术形态深受世人的赞誉。从制作工艺、泥塑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对比剖析,总结两地泥塑特色,使之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并就民间泥塑艺术衍生品造型设计、泥塑动画角色设计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室外雕塑已开始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建设、旅游休闲的新亮点,室外雕塑与社会时代、与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室外雕塑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移情于现众,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史的认知模型,它将对艺术作品的语义研究扩展为语义之外的语境研究,把探求符号意指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转变为强调话语构型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这种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影响了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与现代主义雕塑不同,晚期现代主义雕塑的自足性不在于物质自足性。相反,晚期现代主义雕塑建构了一种以“剧场性”为核心的雕塑自足性话语范式。艺术家通过在剧场性中设计视觉辩证的观看结构和体制批判的观看权力,将对雕塑内部的语义探究转移到对雕塑外部的语境建构上来。可以说,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史研究的视觉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在雕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问题,论述了雕塑与建筑的历史渊源以及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雕塑与建筑有亲缘关系,雕塑艺术,尤其是现代抽象雕塑艺术,对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根深蒂固的。雕塑给予了建筑灵魂,让建筑更象雕塑、更象纪念碑、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有些建筑,甚至直接追求雕塑语言。建筑与环境更离不开雕塑作品的衬托,雕塑艺术品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让建筑更具环境包容与公共认知。雕塑给了建筑美的语言、高尚的灵魂,建筑给了雕塑生存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