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呼啸山庄》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大突破和对叙事文学技巧的一大贡献在于,它在英国文学史上首开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先例。《呼啸山庄》在西方叙事文学史上,以其大胆的叙述艺术创新手法和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开拓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框架结构小说形式,在英国文学史上首创了框架结构小说不同叙述者在不同叙述层讲述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并进而造成多视角叙述同故事的复调现象;并且,文本也是创造了旁观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第一部英文之作。本文从叙述人称这个视角分析小说切入点的不同之处,阐述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在运用叙述视角上取得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事实性虚构”是唐传奇惯用的叙事策略,旨在强调所述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为此,唐传奇的叙述主体呈现以下几种情形:真实作者直接介入文本,充当故事的讲评者,以证明故事的真实可靠;同叙述者参与故事,弱化虚构的痕迹,强调故事的事实性;异叙述者凌驾于所叙故事之上,给读者造成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了获得叙述中的自由,常常发生叙述者的违规现象.  相似文献   

3.
修辞叙事学的读者观使真实读者运用伦理标准对叙述者传递的文本信息进行阐释,而重获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合法地位,此读者观进而发展为以伦理取位的叙事伦理批评。以叙事伦理批评视角阐释小说《立体几何》,乃立足于叙事策略,对叙述者表面叙述的信息确定性进行对照式阅读。确切地说,从小说的叙述人称与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时间三个角度来分析隐含作者对叙述者及其叙述内容的否定态度,以揭示小说蕴含的对男性霸权主义的伦理警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君特·格拉斯的代表小说《猫与鼠》的叙述者的多重身份,文中的叙述者并非全能全知的叙述者,而是深入参与故事的拥有多重身份多种所指的叙述者,他的叙述一方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自身认识和所处环境的局限。分析叙述者的身份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违背言语交际合作原则是富于叙述模式创新的福克纳乐于采用的修辞策略。他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在两个交际层面上违反合作原则:一是文本外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的交流层面,二是文本内叙述者之间的言语行为层面。显性的违反准则揭示了作者过度保护交流合作的修辞动机,因为读者会在这种标记性的叙述行为中发现作者的言外之意,获得作者预期的言后之意。  相似文献   

6.
《叔叔的故事》中有凸显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但其客观性的叙述动作能取信于读者,并没有完全消解小说的深度和文本世界的真实,与完全的元小说又有不同.凸显的叙述者使小说产生双层次叙述和多层次故事,且各层次间相互对话使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复调效果,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小说的不确定叙述者解构了“叔叔们故事”的崇高性,并与其他右派小说互文性地关联,发掘出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剧性与残酷性,使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特情”小说《暗算》运用外聚焦型叙述视角,以内外叙述者、同异叙述者,以及干预叙述者相结合的叙述方法,将故事置于清晰的社会环境与模糊的自然环境叠加的背景下,竭力营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大大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名利场》作为英国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 ,一直以来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从现代叙述学的角度 ,从“关于叙述者” ,“关于叙述者与读者” ,“关于叙述者的议论”三方面分析了作者于《名利场》中所运用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叙述者尼克卡络威,向读者呈献了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尼克既是一个特殊的叙述者,即对叙述的完整性与主题的突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的故事也是关于尼克成长的故事。尼克的东部之行使他完成了人生路上的成长礼,获得了认识论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运用了类似于中国套盒式的三层叙述框架:叙述者纳博科夫、约翰.雷博士和亨伯特.亨伯特分别处于故事外叙述层、故事内叙述层和元故事叙述层,但使用的目的和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套盒的结构现实主义。纳博科夫利用三位叙述者使自己远离小说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但同时又在每个叙述层上设置有类似特征的叙述者并把他们同作家自己混同起来,以增加阅读、理解和阐释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文本中,小说的作者、隐含作者以及人物不可能成为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者是处在小说文本的话语层面上,对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叙述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篇具体的小说中只存在一个叙述者,具有唯一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讲故事人有时代表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他是隐含作者戴的面具和传声筒,是可靠叙事人。但有时隐含作者让受述人与第一人称叙事人享有共知信息,使某些人物处于弱势,叙事产生戏剧反讽,叙事人有讽刺性质。而当隐含作者让叙事人在讲故事的同时无意中暴露自己的各种短处成为不可靠叙事人时,隐含作者就具有讽刺性质。第一人称叙事人难免孤陋寡闻,但他和读者近距离交流,使读者领略尘封久远的历史。第一人称的有限性被隐合作者用来挖掘与叙事人之间的差异,构成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叙事理论尽管明确了作为叙事主体的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注意到叙述者的显在地位,认为读者在叙述者身上察觉了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声音、故事的寓意和独特形式,并完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但种种区分都昭示出叙事主体既矛盾分裂又内在统一的特征。叙事主体的分裂特征在小说叙述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成为我们揭示叙事背后内容的隐含结构。叙事源于叙事主体的"精神分裂",表现为作者的"精神分裂"、叙述者的自由与受限以及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意在揭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叙述者之真实身份,并探讨其叙述视角。笔者认为,小说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我们的真实身份是与艾米丽同时代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应该就是曾追求过她的一群人。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双重视角,评论者通常所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者叙述,都统一在第一人称叙述下。正是借助双重视角这种技巧,叙述者对艾米丽前后矛盾的态度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从提出到最终走向完全对立,围绕其产生机制,不可靠叙述经历漫长的嬗变过程。不可靠叙述最早由布斯提出,后经费伦和查特曼的继承和拓展,成为了完整的叙事学理论;布斯使用修辞方法从隐含作者的角度分析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里门一凯南淡化隐含者的存在,从叙述者的角度阐释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从而偏离了布斯的不可靠叙述理论;纽宁使用认知方法从读者的角度阐释了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最终走向了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的《黑暗的中心》Heart ofDarkness)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这部小说自1902年问世以后,受到西方文学界的高度评价。美国评论家艾尔伯特·J·格拉德称它为“用英语创作的最伟大的几部小说之一”;[1](P9)另一位评  相似文献   

18.
安妮·勃朗特的《女房客》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别认同形成了极大挑战,小说通过作者与男叙述者、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跨性别现象,阐释了性别本身的不确定性与可操演性。这种跨性别叙事完成了一次冲破传统意识形态的框约、进行女性主体建构的尝试,宣示了作品的前瞻性与美学价值,促其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文本,作者安妮也因成功操刀消解小说文本内外的性别符号,由名不见经传而跻身文化精英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的故事层,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在叙述方式上的区别:小说和电影分别采用不同身份的叙述人——叙述人"我"和叙述人"它—他"提供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叙述人进行了不同角度、深度的反思,各显自身叙事媒介的优长。通过比较,笔者认为成功的电影改编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传统叙述人乃至传统叙事的新的媒介视角。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名叛逆而又执着的少年形象,但小说并不像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认为的那样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叙事。相反,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不确定性”:不成熟的霍尔顿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受叙者“你”的身份有着令人生疑的两种诠释;而二层叙事结构更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文本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叙述是叙事修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它让读者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与作者的互动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