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源氏物语》全书中,六条妃子四次作祟,其中对夕颜、葵姬的作祟属于生魂作祟,对紫姬、三公主的作祟属于死灵作祟。分析与光源氏交往并占一定地位的众情人的容姿、性格、才情、出身等诸方面,指出只有对自身容姿、才情、出身等十分骄矜的六条妃子才具有作祟的可能性,而六条妃子作祟的深层原因在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2.
卫青(公元前?年-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曾以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败匈奴于漠北,奏凯歌于寘颜,成为解除西汉北方严重边患的伟大军事家。可是二千多年来,由于他出身微贱,因亲得官,以及涉及“飞将军”李广之死等原因,一些贬低、不满卫青的言词,常散溢于若干史论中。故本文试就卫青的出身、经历和战功等方面,作些辨正,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一、不是嬖宠是功臣  相似文献   

3.
《中华魂》2007,(9)
叛离家庭奔赴延安1945年解放战争初期,我在东北民主联军24旅72团任政治处主任的时候,团长颜德明同志原是359旅的副团长,是一位身经百战,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工农干部。我们初次相识,在一次谈到各自身世时,他讲自己是穷苦农民、放牛娃出身,吃不上穿不  相似文献   

4.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之死因,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作为鲁迅最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祝福》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本文从民俗传统对俗民个体的控制与教化角度,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和奖惩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鲁迅以此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思想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一、火落赤诺颜的出身和住牧地青海地区在1630年喀尔喀绰克图洪台吉侵入以前,内蒙古土默特人在此称雄。青海地区土默特人集团的首领名叫火落亦。他也是该地区新兴教团黄帽派的一大施主。事实上,在他那一代,黄帽派不仅在西藏本土,而且在康区和内蒙古也大大扩展了势力,火落赤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国农历七夕,出身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英国姑娘妮可,和中国蒙古族小伙巴音达来喜结良缘,在新疆伊犁昭苏大草原举行了一场有300只牛马羊见证的别样婚礼。妮可2006年来到中国新疆师范大学留学,与高中没毕业就打工,当时也在该校自费进修的巴音达来相识。巴音达来出身普通牧民家庭,家中贫困;而妮可的父亲在英国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母亲在高校任职。悬殊的家庭出身背景,并没有妨碍他们的爱情和结合。他们跨国姻缘的背后,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塑造的女神形象,二女神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秦可卿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最后一钗,是全书中最先逝去的一个女性,她在全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百年来,研究者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她与宝玉的关系,她是否是淫妇,她的死因、死法,以及她的出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意义,并给予她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汉书》颜注成于贞观十五年,《汉书》颜注音切条例众多,运用反切系联法、枚举归纳推理法等考定《汉书》颜注音切端知系声类,分组考察端知系各声母之间混切情况,得出结论:《汉书》颜注音切端知系声类分用井然。  相似文献   

13.
远古蒙古氏族社会族源神话中的"乞颜"神话是蒙古游牧民族振作崛起、勇往直前、走向统一的精神标志,又是蒙古族民族伦理精神形成的活水源头。"乞颜"神话表达了蒙古游牧部落勇猛无畏、敢于牺牲、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甘于奉献、敬重自然、关爱生命、向死而生的乞颜精神。乞颜精神在蒙古诸部落的统一中,不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乞颜精神充分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因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铸就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颜文字是网络社交文化的一种新生态。独特的构建特征决定了颜文字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象似性造型提高语言交流效率、视觉映射能够丰富情感表达、符号化叙事构建社会认同、审美取向凸显商业价值与市场空间。在传播机制上,颜文字的传播基础是其符号特性,传播动机是情感需求,传播实践立足狂欢化的社会语境。颜文字传播的问题表现在其视觉化表达构筑文化壁垒、读图惯性带来文字表达弱化、过度娱乐化导致虚拟语境社交失范。颜文字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5.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命名源于西周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奠定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雏形,而社会分工和女子地位的降低,使牛郎织女的故事完整化。本文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探析了“七夕节”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摩尼和摩尼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尼教以其创立者摩尼得名。摩尼出身于伊朗名门。他的父亲名帕提克(Pātik),或作法提克(Fātik),是安息朝古都艾克贝坦那(今哈母丹)人。母亲名马尔·梅丽颜,是安息王族之女。帕提克在安息朝统治末年从故乡迁至南巴比仑,在麦森尼(Messene)地方的一个农村定居,摩尼就是在公元216年4月14日在那里出生的。帕提克是一个虔信宗教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出身于下层的农民起义领袖当了开国皇帝之后,几乎都推行了某些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一些历史著作在分析其原因时,往往用“出身贫苦”之类的说法作为结论,或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下层出身的开国皇帝较之地主豪强出身的开国皇帝,政治上是否就一定更开明,经济上的剥削是否就一定较有克制,生活作风上是否就一定节俭朴素一些?一句话,开国皇帝的出身与所执行的政策是否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对这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看来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据。 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除了元、清两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外,开国皇帝取得  相似文献   

18.
今本《元朝秘史》刊刻于明初洪武年间,而它的史源则是蒙古帝国时期开始陆续修纂的内廷秘籍,《元史》上称之为《脱卜赤颜》、《蒙古脱卜赤颜》等。以往的《元朝秘史》文献版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今本的研究上,对《脱卜赤颜》的纂写、流传颇有忽略。本文梳理了元代学者汉文著述中的相关记载,并参核藏文著述,考述《脱卜赤颜》与国史、实录之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脱卜赤颜》并非有一种定本,元廷在续修该书时对原文颇有修改,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抄本,罗藏丹津所持抄本仅是其中的一种,蔡巴·贡嘎多杰所见《脱卜赤颜》,则是经过修订、续修的另一种抄本。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 ,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 ,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 ,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 ,诗作众多 ,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 ,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 ,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洪宣娇是太平天国虚构叙事中最受关注的"历史女人",研究关于她的故事对于揭示过去百余年间的社会文化心理及"历史女人"叙事规律都很有意义。在三十多个关于洪宣娇的故事中,出身故事共有四种形态:不光彩出身、光荣革命出身、普通出身、传奇出身,这四种出身形态与20世纪的政治文化思想的演变关系密切,但与其转变又并不完全同步,决定洪宣娇出身的是作者。洪宣娇的四种出身故事形态代表了虚构叙事处理"历史女人"出身的四种方式:丑化、美化、人化和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