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大学学风是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的工作、研究和学习过程形成的,体现在工作、研究和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它是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纪律、作风以及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大学学风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大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大学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大学生命力的体现。大学学风具有广泛性、软约束性、渗透性、历史继承性、个性和发展性。大学学风具有规范作用、筛选作用、激励作用、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影响和熏陶着每一位校园人,对高校学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发生机制,势必会对建设良好的学风,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产生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风”是国家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大学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大学是文化的聚合体,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分别构成学风培育的灵魂、保障、基础和表征。学风培育对四类大学文化有着不同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和高校校风曲重要组成部分。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则关系着学校的生命之源。因此,“一个学校的学风,关系着学校的形象,关系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最终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内涵式发展是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建发一个良好的学风,既包含继承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学风,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学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科学各要素的从属关系来研究学风建设问题,即把学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系统中加以研究.结合当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学风建设还需系统地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力度.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以严谨治学、勤奋敬业精神影响学风建设曾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麦克·黑姆在1980年就职演说中提出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就是说,办好教育首要的是要有一批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建立一支掌握高深学问、科研能力强,具备严谨治学、勤奋敬业之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搞好教育事业的先决条件.保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大学担负的重要任务所决定的.大学肩负着继承传统文化及创造未来文化的职责,完成这个任务要求教师的素质是很高的.培养人的任务,不仅要求教师个体素质是优秀的,而且要求教师整体素质是一流的.如果,一所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  相似文献   

6.
王凤玲 《中南论坛》2009,4(1):11-13
探讨大学素质教育目标首先须明确其确立的依据即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必须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培养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二)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三)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常抓不懈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风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工人为目标,学风建设是其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遇到的新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实践教育的学风建设策略,对以实践应用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是大学建设的一种先进的理念,引领大学成长、社会发展.它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仍备受质疑,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价值取向工具化,这显示出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因此,重塑大学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大学应把握“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和学风建设,都是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重大任务,而党建资源可以为高校学风建设所用,一是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二是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遵循,三是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持,以此促进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论述大学校园文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多元文化交叉融合及崇尚个人主义等特点,概括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空前活跃、环境期待改善和大学生活复杂多变的现状,提出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国大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启示:一是明确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目标,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机制,三是开展多元自主性校园文化活动,四是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独具特色的治校风格和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它对于整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整合协调的作用,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高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然,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做好以下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塑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领导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校格和校魂,也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针对目前中国高校日趋严重的泛市场化、学风浮躁等不良倾向,高校领导对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以西南石油大学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和方法,认为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述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即强烈的民族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坚定的科学理性和勤勉的务实作风,指出大学精神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应始终注意发挥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图书馆是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本文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阐述了建立学习型图书馆的意义,对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具体做法,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弘扬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武装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唱响时代主旋律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 ,都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应当与时俱进 ,科学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是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人生境界 ,是昂扬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 ,是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是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教育方式 ,可以有以下几种 :开展励志教育 ;融入专业教学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大力加强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与时俱进中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党风建设事关高校能否科学高效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事关各个高校能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事关高校能否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能否应对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强管理、立党风、育校风、优教风、正学风”是高校“立党风、带校风、树学风”的现实有效路径,是吉林师范大学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学风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主管领导应带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齐抓共管,调动各方面因素共同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指导方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位共产党员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拟结合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从深刻认识与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和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对弘扬和培育国家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的两大重要要素,深入研究大学特质,大力培育校园文化,创新大学精神,并从深层次上思考和发掘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关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