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两委”关系的摩擦类型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是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为填补土地集体所有者主体缺位而产生的乡村新型组织形式,推行至今已经20多年,由于法律和制度规定模糊,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两委"关系不顺、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村委会主任和支部书记争权力大小,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领导班子不合,由于宗族、派性的渗入而导致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管理权力的冲突等三种类型。为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地方探索出"三配套"、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两委合一"、"两票制"等实践模式。这些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理顺村"两委"及其与乡镇政府的权力运行关系。要保证村民自治的规范化运行,除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调整,还要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转变乡镇政府的观念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农村权力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农村"两委"(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冲突,将村民直接选举的制度机制一同纳入党支部和村委会,且从制度层面上对"两委"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是协调"两委"权力关系,制度化地解决"两委"矛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过程中村委会与党支部关系紧张原因是:村民选举制度的导入,使农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党的一元化领导为特征的一元权力结构向村委会与党支部并列的二元权力结构转型;作为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依据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两委"关系界定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农村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的影响。解决问题需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打击黑恶势力,并缩小农村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4.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问题是村民自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村“两委”关系,我国有关法律规章做出原则性规定,但过于宏观和抽象,有的地方“两委”职能交叉,致使个别地方村“两委”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矛盾和冲突,影响乡村治理的绩效。村“两委”只有在选举、决策、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仍处于勉强维持合作、不协调的状况.要正确解决两委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就必须注重任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党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介入方式; 健全法律制度,界定两委职责;推广选举创新,提倡交叉任职;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加强支部建设,提高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6.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问题是村民自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现实中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或者比较好的 ,“两委”关系不正常是少数 ,但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本文主要探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关系失衡的表现 ,分析造成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关系失衡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两委”关系失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的贯彻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农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传统观念、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关系复杂,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发展,应针对造成双方矛盾的原因入手,达到化解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农村两委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考察和思考,认为欲改善农村两委关系必须依法确立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责界限,党支部把握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等方向性事务,村委会办理发展生产、修路架桥等具体事务;积极探索改善两委关系的新路径,同时,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提出程序化要求。  相似文献   

9.
四、问题与对策(一 )从我们对梨树、河曲、路南三个不同类型的县域村民自治现状调查来看 ,实行村民自治以后 ,农村基层公共权力结构的配置及其运用方式 ,仍然是当前农村政治生活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这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顺 ;二是行政主导是公共权力运用的基本方式。所谓“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这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顺” ,主要是指以下三种情况 :一种是村党支部包揽一切乡村事务 ,包办代替了本属村民自治范畴的所有事务 ,村民委员会很难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少数村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作为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是村民自治实践中一种被越来越多村庄实践的模式。"一肩挑"模式的出现和推广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能人治村的背景与农村人才外流现实的张力上、加强党的领导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上、村庄合并与村民自治下沉的现实上以及村"两委"交叉任职的前期准备与治理"村官"腐败的要求上。通过村庄内部加强党的领导、理顺"两委"关系、提高自治效率以及规范权力运行,"一肩挑"模式促进了乡村治理现代化,但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一肩挑"干部的权力集中、职责"超载"以及模式的适应性等问题有可能抑制乡村治理现代化。因此,对待"村两委一肩挑"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使其真正做到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村民委员会性质与法律地位规定的疏漏,是实践中人们对村民委员会性质与法律地位认识存在混乱及实践中村民委员会诉讼地位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重新设置《宪法》中的村民自治条款、完善《村组法》的规定,单一化村民委员会的含义,并赋予村民自治体以独立法人资格,是明晰村民委员会法律地位、纠正相关错误认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征地前后村庄政治的考察,发现随着村级组织掌握资源形态发生变化,村庄政治运作实现从吸纳向求援的转型。征地之前,村级组织掌握集体经济,通过多种手段吸纳村庄内部各种力量尤其是反对派从而实现村庄政治格局的动态平衡,村庄权力结构呈现体制内精英—中间派—反对派三元均衡的样态。征地之后,集体经济消失,村级治权弱化,为实现权力和利益空间的稳定,村级组织开始向基层政府和村庄外出精英求援,村庄其他势力的话语空间减缩,村庄权力结构逐渐呈现一元独大的形态。而在一元权力格局之下,村级组织逐渐悬浮,村庄治理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查阅,从民族政治学视野分析塘子寨苗族村寨治理的实践及特征,总结塘子寨村寨治理的宝贵经验,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村寨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村落存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为强制性的"拆村并居"不仅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否定了村落存在的价值。文章从农业生产特点、耕地的特性、村落的生态功能、文化与社会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村落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村落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发生变化,村落就不会消失。村落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它的存在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同时还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农村存在的重要价值。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东风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村落社会空间迅速变迁与重构并极具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生活空间的变革,形成前店后厂式的新型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出现与发展;生产空间的扩大,专业工业园区的建立与完善;“网络+实体”的产销模式造就多元的产业空间。究其原因,生计模式的转型是促成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主要因素。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新的生计模式呈现出自发性、多元性与科技性的特点。社会空间的变迁与生计模式的转型不是单一的互为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关联。一方面,生计模式的转型促进了村落空间的变迁,另一方面,社会空间的变迁也为了适应生计模式的转型而不断做出调整。从现阶段的发展结果来看,村落社会空间为淘宝村实现生计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可能,同时生计模式的转型促使村落社会空间走向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内忧外患形势下召开的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是民国社会史及江苏近代史上的大事。第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确定在无锡召开是因为江苏及无锡在乡村建设工作中举足轻重,这里集中着倡导"乡村建设"的重要机关及人物,乡村建设实验时间早,类型多,而且是合作交流的首倡地区。这次会议筹备更为细致,与会代表更为广泛,会议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乡村建设者的联合、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各界的联络,突出展现了江苏乡村建设工作的成绩,也为今天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工业一直被视为打破农业内卷化状态的一条道路,在我国得到广泛实践。那么,继乡村工业化浪潮之后兴起的乡村旅游,能否成为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途径?本文以桂林市阳朔县骥马村和龙胜县平安寨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两地的农业生产要素(劳动力、耕地、技术和资本)出现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可以成为突破农业内卷化状态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论文进一步对乡村旅游去内卷化效应的产生机制以及地理条件对于去农业化效应的制约作用进行了剖析,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其旅游管理制度的特征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同管理制度对旅游产业的状大和贫困人口的影响差异很大:西江"公司制"更有利于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而郞德"工分制"的扶贫绩效更优。鉴于贫困地区政府之手的影响巨大,文章进而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三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村庄共同体在承载生态多样性,维系乡村社会秩序,弥补国家基层治理不足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乡村人口分化和流动的背景下,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庄既不是滕尼斯式的村庄共同体,也不是原子化状态,而是呈现出介于二者之间,但趋向原子化的一种状态。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村庄精英借助村庄差序格局关系的社会资源和自身具备的外部资源,以行动干预方式,发起并塑造具有共同情感的符号和集体认同的村庄事件,发挥新媒介对村庄资源的整合功能,弥补国家基层组织应有的社会整合和利益分配功能,使“事件团结”再造村庄生活共同体和推进乡村建设具有可行性。但也应看到,村庄生活共同体再造还需国家有条件的干预,改进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机制,实现村庄集体资源的公正分配,这是推进乡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利益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抓好农村教育是新世纪新时代的紧迫要求,当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这一工作对农村教育优化资源,提高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试图在回顾农村教育的历史背景前提下,分析当前农村教育在布局调整中应该坚持的科学理性思维及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