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基础、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鲜明特征,认为邓小平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上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的外交问题,对于我国外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南。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周恩来深邃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且还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火花。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外交原则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十八大以来,中国面临着因领土纠纷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考验,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将邓小平外交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使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也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一贯坚持独立自主,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不依附于任何大国集团,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把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提到一个新阶段,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周恩来所创立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在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冷战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对外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模式,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政策选择的重要一环.从多边外交的实践看,中国的多边外交已形成了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军队外交和民间外交等多种形式.从多边外交的未来发展来看,发展多边外交最主要的在于可以使中国以积极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贾德忠 《国际论坛》2015,(3):44-49,8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重要外交方向,其中政党外交发挥着特殊作用。本文回顾了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后冷战时期中国对东南亚政党外交的历史得失,从中国的特殊政治制度、中共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条件、东南亚国家特殊政党政治生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复杂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开展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的基本政治条件,并从政治观念与国家利益、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制度化途径与领袖魅力等三组平衡关系出发对中国同东南亚的政党外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我国杰出的外交战略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外交战略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新中国外交发展。他在长期而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实践中,面对不同时期国内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和制定了不同战略目标,对新中国外交从无到有,从寡到众,从弱到强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对于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仍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创造一个和谐而良好的国际环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崛起,如何立足过去的历史和传统、面向世界和未来,构建具有外交理念基础性、世界观系统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的、新型的中国外交哲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崛起作为构建中国外交哲学的基本背景,阐明了中国崛起的事实依据、中国过去的外交哲学观念的主要特点以及崛起对于构建中国新型外交哲学的意义;然后论述了对外交哲学概念的认知并界定了外交哲学的基本概念,认为外交哲学事实上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哲学观念和世界观念在外交领域中的反映。文章着重阐述了“超越西方”是构建中国外交哲学必然要求的观点,以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以构建中国外交哲学的基本内容构想。  相似文献   

11.
外交决策在外交工作中起着核心和大脑的作用 ,对外交工作起着指挥部的作用。当代中国外交决策机构由最高决策机构和行政决策机构两个层次来决定外交路线和方针及重大、一般和偶发外交事件的处理。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主要因素有 :中国根本的国家利益、国际大背景和趋势、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地缘、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 ,新中国成立 50年的外交决策成绩是令人瞩目的 ,它保证了国家的成长、壮大 ,避免大规模战争的伤害 ,促进了国家经济和各方面建设和发展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革”初期极左错误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极大冲击。周恩来采取一系列措施 ,抵制和排除极左思潮对外交工作的干扰 ,迅速恢复中国的外交事业。周恩来在外交领域的斗争和纠“左”工作 ,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度重视和成功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亮点。在建设"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民间外交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发挥民间外交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外交工作的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全方位外交顾元华     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及时把握住   试论邓小平全方位的外交思想          有利的历史时机 ,确定了全方位外交思想的内涵、内容、特点 ,在新世纪 ,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尽管较为严峻 ,但是 ,只要我们以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为指针 ,从实际情况出发 ,就一定能够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梳理并重新界定“民意”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以2005年反日“入常”事件为例,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意对中日关系的杠杆推动作用。从这一作用也可以看出,中国民意已经具备了国际影响力。当然,这种民意外交影响力的增强给中国公共外交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强中国公共外交工作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民意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建立与民众信息交流和反馈的有效机制,拓展民意表达渠道、提高民意的外交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既应考虑其本身的国际性,更应将其置于全球公民社会兴起、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往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拟从周边外交、民间外交、人权外交三个视角探讨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职业外交官陈介的出现是民国近代外交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的体现之一。在对外交涉上,陈介积极务实,多种策略的推进中国外交发展,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陈介的外交工作对民国外交运作产生了积极作用,从事外交工作对陈介的个人命运又产生很大的影响。陈介外交活动的价值在近代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彰显,二者互动明显。作为民国职业外交官的代表之一,陈介的外交贡献也是民国政府努力推进近代外交体制的成果体现。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八国集团和中国的关系,探讨了八国集团邀请中国参加的深层次原因。对中国而言,加入八国集团具有必要性:一是可以打造重要的外交新平台;二是可以吸引和争取更多的投资和贷款;三是可以从八国集团的内部影响八国集团的决策;四是符合我们的大国外交战略。相反,如果我们长期远离八国集团,就可能在将来被边缘化。在加入的方式上,中国可以先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八国首脑会议,等待合适时机,再正式加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与传统外交一道有效提升中国外交水平与效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交形式促进了中国增强国内外舆论的把握能力、跨文化交流水平、国家形象塑造及国家权益维护等若干方面的进展,现已初具自身特色,发挥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特殊作用。今后须力促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政府角色、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及传播效果等若干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当前,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既坚持对非政策的传统原则,并在新形势下保持适度的灵活性。通过尊重非洲国家和人民,完善政治文化价值观;增强经济吸引力,提升中国模式的示范作用;积极从事多边外交,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增加对非援助,扩大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外交工作,中国对非软实力外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未来的中国对非外交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增强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塑造中国作为崛起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仍是中国对非外交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