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政权灭辽后成为幽燕地区的新的统治者。尤其在正式迁都后,不仅使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北京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历年来北京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金代佛教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考察当时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发展状况,金代北京的佛教长期盛行,仍是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龙门西竺心宗是出现于清代初年的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一个支派,曾在云南鸡足山创立与传播,它虽传授全真龙门戒律,但又因创始人鸡足道者来自西天竺月支,修持佛教密法,诵咒念诀,以施行奇技来炫耀神通,故又称"西竺心宗"。龙门西竺心宗在鸡足山创立并传播一时,但很快就消退了,然通过闵一得的努力,其影响却远播清代江南社会。本文从环境条件、宗教传播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研究龙门西竺心宗的创立发展、传承系谱、宗教信仰以及修行特色,探讨鸡足山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并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清代全真道龙门派在佛道交融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龙门西竺心宗对江南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教的传播是多源的,或从回鹘传入,或从中亚传入,或从中原传入。来源不同也使佛教崇拜的风格呈现多样性。加之契丹人原始宗教、摩尼教与聂斯托里教的交互影响,也使得契丹佛教不同于其他地区,形成其独具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试析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 ,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 ,成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从佛教本身和佛教艺术两个方面 ,论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并就中国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开发原则、开发形式以及中国佛教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与中外著名城市相比,北京宗教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心引领性、民众民俗性等5个方面。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北京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一条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演进历程和规律,历史传承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首要特征。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与北京传统宗教的碰撞与吸纳中,逐渐融入北京历史文化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吸纳包容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不同宗教的文化,长期以来在北京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共存性的特点。北京宗教文化对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不容置疑,中心引领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活动融入北京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京宗教文化,民众民俗性就成为北京宗教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亦随国情而显出地域性和历时性.巴蜀地区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故其佛教之勃兴及其演变也自有其特色.今从该区所获千余通碑文,透视其地佛教发展演变,不特可揭示地域之宗教文化面貌,且于我国佛教全史之研究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位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湖南,其佛教造像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色非常突出.文章以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佛教造像为研究对象,从造像形制、造像的组合与一般供设程式、佛装类型及纹饰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分析其程式仪轨与传统的汉地佛教造像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出明清时期湖南的区域宗教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识。赵朴初的佛教文化思想观,有利于人们把握信仰、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学术之间互动与发展的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代墓室壁画分区与内容分类试探申云艳齐瑜目前已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甘肃和北京等地发现金代壁画墓几十座,其中以山西境内发现最多。从已发现的金代墓室壁画的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与河北的北部、内蒙古东...  相似文献   

10.
将佛教引入到学术中来,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色,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殊的宗派,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但值得深思的是,禅宗是否属于宗教?这不仅关系到宗教或佛教本身,而且也是超乎了宗教或佛教本身的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如今已经深入日常生活、成为普通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佛教,在其短短的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经历了移民宗教、全国性宗教、世界性宗教三个发展阶段,成为独具特色的美式佛教。而在美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国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般宗教 ,与艺术、审美具有天然亲和关系 ,而东渐后的佛教逐渐为本土文化所同化 ,变异为一种准宗教 ,与儒、道对立互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它与审美的关系。佛教与审美互相渗透 ,审美使中国佛教成为具有美感的宗教 ,中国佛教则带给古代中国诗学、美学一股活泼泼的灵动之气 ,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古代诗学、美学的风格与走向  相似文献   

13.
石羊古镇是云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相融、和谐发展的典型地区.在此地,土主崇拜、儒家文化、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多元宗教并存,各行其道,呈现多元宗教相融并存的文化奇观.石羊多元宗教并存是盐文化在该地宗教文化建构中打下的烙印,贯穿着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商人们的经商活动 ,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逐渐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文化的种子也逐渐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和一些民族之中 ,并在不断吸收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成为被传入地区和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就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身思想和教义的调整。到了辽金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外来宗教文化。古都大同拥有较多辽金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这些佛教建筑遗存的寺院格局、佛塔类型和佛像供奉等情况,都突出地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民族心理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某种宗教的产生和传播,与当时当地的民族心理是有密切联系的。为什么基督教不是发韧于东方?为什么伊斯兰教能在阿拉伯民族中生根?佛教又为何在其原产地印度衰落而在别处得到发展?以上种种说明各地区的人民创造及接受某种宗教是有条件的,他们要选择能适合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宗教信仰形式。其次,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旦选择了某种宗教信仰形式,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该宗教就会对这些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制约着他们日后对各种事物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傣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尤以其僧侣还俗制为突出.上座部佛教僧侣还俗制,不但保证了社会劳动力,而且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傣族信众的宗教投资是对教育(或文化)的一种投入,有了这种"合理"的投入,上座部佛教得以稳定发展,也使傣族社会逐渐走向了繁荣.南传佛教使得云南傣族地区与印度、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了傣族的对外交往空间,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与外界沟通不多的傣族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在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文化在呈现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又出现地域差异性的明显特征。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地区的流播过程中,也会向该民族的习俗或节日文化方面渗透而深受影响。这种渗透是在节日文化与宗教信仰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显体现在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相互妥协及人文宗教本地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具有更多的文化属性。源于印度的佛教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特点,而且在南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佛教中国化是文化过滤与文化变异的结果,汉化佛教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西亚北非文化影响,在强盛时期又远播西亚北非地区,对后起的伊斯兰教苏非派也有一定影响。佛教沟通了东方三大文化圈,表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特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20.
婆罗门教哲学派别的根本原典是古代印度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基础文献.它们与佛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原典中,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论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思想,如禅定、轮回解脱、事物的本质与主要表现形态、辩论规则与逻辑推理等等,并对佛教做了一定程度的论难.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或把握印度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线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