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易》的爻画卦图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群《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易》与中国数学的关系。 一、丰富多彩的经卦 各式各样的数符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日《連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運(辉)十,别九十。”这一记载告诉  相似文献   

3.
对于扬雄的《太玄》,一般都认为是借鉴和摸仿了《周易》。接触过《周易》的人较多。我们不妨通过与《周易》的比较人手,先对《太玄》作一些总的说明。司马光曾经说到: 《易》与《太玄》,大抵道同而法异。易画有二,曰阳曰阴;玄画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居于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时间最早并且较为系统地论述这一思想的应当首推《周易》。有学者说:“《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敝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古今许多国学家都有类似的说法,比较一致地肯定了《周易》这一基本思想。 《周易》多用“中”、“中正”、“中行”和“中道”等概念,本文统称为“中道”。因为,“中道,中正之大道也。”(赵歧;《孟子注疏》)“中道”一词可以涵括其他词语关于这一思想的意义,所以,综合曰:“中道思想”。本文拟于前贤论述《周易》“中”的思想的基础之上,希求系统深入并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6.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七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在创刊号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著明学者张岱年、梁漱明、邱汉生、金景芳,及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分别为该刊题写了贺词。《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设有:“《周易》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  相似文献   

7.
石声淮、唐明邦先生先后来我校讲授《周易》,引起了我对《周易》的兴趣。因而刘览《易》书,遇有疑窦,辄加考证。管窥蠡测,不敢自是,摘录数则,以就正于大雅方家。 一、以“问”释《周易》“贞”字不始于苏篙坪。 宋祚胤先生《周易新论》第九十三页,云: 《周易》有大量的“贞”字,前人都解释为“正”。清代苏蒿坪《周 易通义》开始提出异议:“先儒解‘贞’字未确”,“许氏《说文》云: ‘贞,卜问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8月版,下引同。)愚按:以“问”释《周易》“贞”字,并非始自清代的苏蒿坪。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郑司农  相似文献   

8.
“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主”是天道的代称,《周易》卦象中离、艮、震为“主”。“主”与“常”同义,《周易》卦象中兑、震、坎、离为“常”。商周宗法制社会中的贵族统治者也称为“主”,《周易》卦爻辞中“王”、“君”、“公”等皆与“主”同义。  相似文献   

9.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10.
“和合”一词最早见之于先秦典籍,如《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合于百姓者也。”(注: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管子》中曰:“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墨子》中曰:“内者父...  相似文献   

11.
“很”原作动词或形容词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玉篇》的解释是“戾也;诤讼也”。《广雅》说“俗作‘狠’”。《孟子》里的“好勇斗狠”中的“狠”,就是“诤讼”的意思。但《说文解字》对“狠”的解释是“犬斗声”。新编《辞源》在“很”字条下列了四个义项:一、违,逆,不听从;二、凶暴;三、争讼;四、甚。《中文大辞典》据《元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的内容异常广阔,元人胡祗遹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紫山大全集·赠宋氏序》)明人朱权把杂剧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旦(即花旦杂剧);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7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设有“。《周易》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动态性为一体,既是易学研究工作者的专业性刊物,又对于一般文史工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著作。《周易》成书于何时,作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从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周易之制作年代》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他认为《周易》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从其内容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他曾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又作了否定。对《周易》制作时间的认识可以分为西周初叶、西周时期、西周中后期、东周、战国初期、战国晚期等,至今未有定论。《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说的是伏羲画八卦,通过观天文,察地理,探索了宇宙、人生之变易。故后世诸多学者,视《周易》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之书。“卜”字乃龟甲焚烧裂纹而来,据《周礼》记述,周代已专设太卜之官,职掌占卜,其依据也是《易  相似文献   

15.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6.
新编王安石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岁 十一月十二日,王安石生于临江军,时其父王益为临江军判官。顾栋高《王荆公年谱》谓王安石生于天禧三年九月二日,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曰:“王安石传,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王明清《挥塵录》言,国朝名公·多(?)于六十六,介甫亦其一也。吴曾《漫录》谓介甫以辛酉十一月十二日生。李壁亦言介甫生于天禧五年辛酉。自天  相似文献   

17.
《易传》中有三十个“子曰”,对“子曰”以下的文字,古今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它们是孔子对《周易》爻辞的解说;有的较谨慎,认为它们保存了孔子关于《周易》的遗教,反映了孔子理解《周易》的倾向。这样,如何看待《易传》中“子曰”以下的文字,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易传》中“孔子易说”思想实质的探讨,说明它与孔子思想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体系,不应视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可信材料或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释“寿”──—兼论中国先秦时期尊老敬老习俗江玉祥“长寿”在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中居首位,《尚书·洪范》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唐朝孔颖达疏曰:“五福者,谓人蒙福有五事也。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同时,楚人服饰在形体制式上亦别具风格。据《战国策·秦策五》所载,在汉阳人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中学语文教材时 ,会发现文言文注释中有如下两种 :一是甲通“乙” ,二是甲同“乙”。其实 ,这同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只是第二种没有《古代汉语》注解详细而已。这原因恐怕是为避免繁琐 ,减轻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但同时也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一些麻烦 ,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且看几个例句 :1 .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注 :“曾同‘增’。”2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上 )注 :“拂同‘弼’ ,辅弼。”3.亲戚畔之 (同上 )注 :“畔通‘叛’。”《教师教学用书》为课后练习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