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道家看来,"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性,是老庄文化社会批判的根本尺度,是人类个体生命生存的理想追求.自然的实质就是自由.人类个体生命生存的理想方式就是"任其性命之情”,也就是自在自由.  相似文献   

2.
艾伦·卡尔松分别讨论了人类影响环境的三种个案: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设计下的功能适应,人们应当学会欣赏现代化大农业的宏大形式美与功能表现性;环境艺术由于根本地改变了自然对象、环境的自然审美特性,因此是对自然的一种审美冒犯;日本园林不仅尽力仿自然之形,也努力呈现自然的本质与理想的自然状态,所以,成功地处理了艺术与自然之关系,使人易于欣赏.卡尔松在此呈现了处理天人关系的两种思路——“追随艺术”与“追随自然”,并以后者为理想典范.人类影响环境应当是综合了天人二端,而以自然为主导的环境类型,它为人类环境正确处理天人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康德建立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为壮观的形而上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道德理想国,也是理性、目的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理性为自己立法,此法即道德法则,它是所有有理性者共同遵循的法则,只有在遵循这一法则的王国里,才有真正的自由,这在自然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实践的世界里,才有真正的自由。康德的形而上的理想为人类众生设定了一个无限高远的理想王国,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彰显了人类的崇高性、高贵性,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世界、动物世界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一直追求普遍主义理想,康德建立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为壮观的形而上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道德理想国,也是理性的王国、目的的王国、自由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理性为自己立法,此法即道德法则,它是所有有理性者共同遵循的法则,只有在遵循这一法则的王国里,才有真正的自由.康德的形而上的理想为人类众生设定了一个无限高远的理想王国,使人类远远高出自然世界的序列,彰显了人类的崇高性、高贵性.但康德的理想又因为排斥了情感等经验因素,使其理论失去了经验基础,致使其空泛的形式化理论无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论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探究原生态自然美并把握其独有的美学特征不失为审视自然美和探究其根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自然美,之所以在理论上陷入困顿,主要是囿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进路,没有从原生态自然起点考量自然美的逻辑起点,粗略地把握自然必将使对自然美的探讨走入死穴;而对原生态自然美价值的探讨与重视则是对人类忽视原生态自然的辩驳与理想诉求.尤其是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威逼之下,对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的考量是我们人文精神的一项必要的历史担当.因为,保护自然美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是使整个人类精神完整性的表现与最基本的保障,也是让自然生命魅力自由呈现的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6.
康德建立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为壮观的超验理想,这是一种道德理想国,也是理性、目的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理性为自己立法,它是所有有理性者共同遵循的法则,只有在遵循这一法则的王国里,才有真正的自由。康德的超验理想为人类众生设定了一个无限高远的理想王国,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彰显了人类的崇高性、高贵性,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世界、动物世界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可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隐喻;人类语言中也不乏关于自然的隐喻.常见的自然之隐喻有自然是人、自然是上帝写的书、自然是机器及其变体形式自然是仓库和地球是热力发动机、自然是母亲和自然是网等.这些隐喻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自然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隐喻可以影响并调整人类的生态意识,因此,语言研究者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与自然有着不解的天然关系,并与理想乌托邦形影相随.但文学要真正发挥它的现阶段作用,为人类生态问题的解决发挥它最大可能的现实意义,应该把对资本的批判当作当下最迫切的任务,把生态精神从理想落实到现实.文学艺术的资本批判,并不是从历史理性上来否定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能动作用,批判的只是它给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类传统的道德思考对象通常局限于同世代的人类,这反映出人类道德关怀的生态缺失。为了在生态关注与道德关怀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需要对道德共同体的边界进行生态延伸。这种延伸表现在两个维度上:一个是时间维度,即道德考虑向人类未来世代的延伸,强调道德责任下的权利观。另一个是空间维度,即道德思考向动物的初步延伸,以及道德考量向整个自然的进一步伸展。对动物的道德思考打破了物种界限,是对动物权利的辩护;对自然整体利益的道德考量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凸显,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苔丝的秘密     
分析了苔丝在告诉克莱尔自己曾被强暴的秘密之前的矛盾心理,并对苔丝不告诉克莱尔这个秘密进行了假设。通过对该假设与苔丝最终告诉克莱尔秘密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哈代描写这个情节的目的所在,并最终揭示出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资产阶级不合理的婚姻、道德制度以及宗教的伪善。  相似文献   

11.
自然和谐是道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围绕着自然和谐,道家生态思想主要呈现出三层面结构,即法天贵真的自然特殊态社会层、天而不人的自然中心态天人层和兼怀万物的完全态自然层。说明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自然的,自然是世界的中心,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最高生态理想是完全态的自然境界。人类的天职是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追求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提出了自然是与人有着平等地位的主体、人类依赖于自然、属于自然的生态观.通过康妮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劳伦斯从正面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人类只有融于自然才能获得平静与幸福.通过批判克里福德的言词与行为从反面说明了与自然为敌的危害性.最后,他得出结论:自然是主体,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3.
王秀杰的散文创作呈现了一个女性作家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更体现了明确的重建自然与人类和谐关系的写作理想.王秀杰的散文创作字里行间显现着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王秀杰散文的背后是作者深深的情思,而那些意趣横生的文字更是为王秀杰的散文增添了生动的神采.  相似文献   

14.
克隆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人类靠自然繁衍规律支配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它的根本完善在于对人类稳定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秩序的破坏,它将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自然繁衍和生态平衡状态,使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给人类提出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克隆技术一出现就成为无法否认和忽略的客观事实,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它的应用终将会导致对人类自身现状的挑战.为了在这一科技领域里不至落后,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不造成对现实世界人伦秩序的破坏.国家在战略中可以分别制定相应的研制计划、法律和道德规范.在总体上严格禁止将克隆技术用于人类的繁衍,同时,出于对这项技术未来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防范,在极有限的范围内应该允许做克隆人的实验,以便了解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情况和规律,防患于未然,也就说,不必一概否定和制止克隆人.  相似文献   

15.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世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引发了学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或者说天人关系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价值主体,而将自然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非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作为价值主体,而将人类社会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7.
自然美欣赏中存在三种范式。自然的人化出现最早,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种标志;自然的自然化出现稍晚,自然化成为问题,是在工业革命以来工具主义理性对大自然的戕害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之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化将是自然美欣赏的理想范式,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真正按美的规律栖居大地。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把劳动看做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它忽视了不同时代的劳动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人控制自然的角度来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无法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象征交换关系.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误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想,实际上就是要消除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它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在劳动中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这实际上都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强调了劳动历史性却忽视了劳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种必然关系,从而忽视了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弼自然观是魏晋玄学自然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王弼认为,自然界有一个开始的阶段, 它是从“无”开始的。“无”不但是自然的始基,也是自然的本体。在“无”的支持下,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与演化,都表现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是人类的最高代表,是自然之道在人类中的体现者,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表现为圣人与“无”的合一。  相似文献   

20.
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与城市环境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的摹仿,因此,农业环境是准人工的自然环境;城市则是完全的人工环境。在城市,自然被排挤出去或只是作有限的点缀。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园林城市则是人工与自然相统一的环境。尽管园林城市也属于城市类型,但它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因而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园林化是人工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