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新型农民培养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培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新型农民培育过程中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培养机构的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文章首先从农民现状及存在问题、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住问题、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和途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从总体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培育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都要求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希望,培育型新农民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四川省培育新型农民的事例,从人力资本角度说明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人力资源,然后分析制约四川省培养新型农民的若干因素,最后对如何培养新型农民的作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培养。文章从分析新农民培养的意义、新农民培养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农民培养的思路:即通过加强基础教育、技能教育、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农民、政府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必须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民是主体中的主体,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力军作用,提出了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型农民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知识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新型农民培养的效果。提升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知识管理绩效应当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不断促进农村文化的创新,重视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构建科学的农村知识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环节和根本问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自然成为“农”字一号的大课题。本文立足于这个前提,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六条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民是职业意义上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是我国现阶段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整合各种有限的资源,培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农民主体性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应该具体做到:加大农村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带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尚,提高新型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新型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力量,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城乡收入断裂现状,从传统农民思想观念、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和就业技能四个制约收入增长的特质因素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力度,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加大培训力度等对策建议,从而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弥合收入断裂。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新农民的生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新农民的生成需要外援的导引与推动,根本在于农村文化的内生,也就是由外在启蒙而内化。由此,基于内在文化的新生而以农民主体重构新农村才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浅论新世纪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太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这一主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诱导边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二是诱导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吸纳农民与其一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工人转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于打破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僵化的农村土地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总结我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结合落后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观念,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全面推进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它启迪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解决当前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城市病”;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用足用好“小城镇、大战略”,促进“三农”现代化,缩小而不是扩大城乡和工农差距;新型城镇化应当考虑打破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从根本上化解日渐凸显的、由征地、拆迁等诱发的社会冲突;新型城镇化应当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政村治”格局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制度配套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四川巴中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陈出新,当地政府利用自身的主导地位,在农村进行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在短时间内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从而提高了农民种植和养殖水平,直接地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文以此为案例,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角度,阐明了培育新型农民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分析了案例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及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进而试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孙立平的“过程-事件分析”为学术起点,基于国家与农民的视角提出新农保推行的“过程互动模型”,明确其层面、阶段和研究单位,尝试构建一个新农保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正在推行的新农保及其背后蕴藏的国家一农民关系的新变化。研究发现,在新农保的政策制定中,农民的部分权益牺牲在中央-地方的博弈之中。农民的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缺少独立性,但理性化趋势明显。新农保推行过程中国家-农民间的互动彼此形塑,一方面是政府向服务型转型,另一方面是农民自身权益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型农民的要求,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策略,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二是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三是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