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已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政策体系,对这些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基于对云南、贵州两省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发展政策的微观调研上,总结出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一般特点:首先是政策的全面性;其次是政策的贯通性好;第三是操作性强。与此同时,深入剖析了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政策动态监测实施不容乐观;第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目标有所偏离和实现不均衡;第三、各省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有差别,政策实施效果有差异;第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明显针对性,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对政策的梳理、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还能够不断提高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2.
人口较少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从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政策执行及其程序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政策的整体观点提出对策,构建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政策及配套制度,为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22个人口较少民族问题是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2005年制定出台和组织实施专项规划以来,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在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实践措施、实践成效、政策实施中需解决的问题等基础上,对今后如何持续实施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要求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作为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之一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项与人口较少民族减贫与发展至关重要的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亟需进行评估和监控以使政策更加科学化、规划化。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数据评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制定过程、实施过程、监督过程以及政策满意度等,以期探究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社会改造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云南省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分类指导、长期扶持的政策和策略,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率先编制并全面推进实施《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时,需要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达地区的帮扶和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贡山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应以统筹发展为其核心理念,协调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教育三个重点,强化干部工作作风、目标责任管理与项目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他们人数少,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落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然而,由于政策的局限性和法律法规的缺失等致使人口较少民族的某些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成熟、稳定和有效的政策法律化,制定人口较少民族保护法。全面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权益,是保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繁荣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是为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4个县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当前中国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群众参与程度低、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等。认为今后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专项项目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帮助当地群众增收;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当地群众的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客观描述了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现状,深入揭示了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与制约。文章认为经过十余年的特殊扶持与倾斜发展,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实施以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必将进一步加快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跨境而居的景颇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信奉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民族。基督宗教在部分景颇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基督宗教始终对景颇族教育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有多种解说。有学者认为在史前史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笔者追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彝族文字起源研究和探索的论说,将彝族文字创制或产生情况归纳为神奇的民间传说、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或考证的刻画符号三种类型加以论述,明确提出彝族文字起源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历史甚至更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群体的农地被征用,催生了一个新的边缘化群体即失地少数民族。该群体不仅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且面临着组织与制度资源的匮乏,陷入了一种新的结构二元困境中。要打破失地少数民族面临的二元困境,不止要限制地方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积极培育和加强少数民族自身的组织建设以扩大地权,在征地中还应遵循程序正义和差别正义的理念,尊重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西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新区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高新区的实际情况,西安高新区积极构建以非政府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风险资本融资体系、致力于专业化风险投资、将风险资本主要投在发展期与成熟期、实施受市场机制支配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活动支撑体系等,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园区风险投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龙州地处祖国南疆,其布傣天琴文化在传播、保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赓延、充实和发展,成绩斐然。布傣族群依托天琴天谣弹唱等文化符号,凭借形式多样的传播模式与渠道,使自身从鲜为人知的小族群文化变成一个文化热点,从弱小的边地文化变为风靡民族乐坛的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传播,其成功传播对于类似相对弱势族群、少数民族的文化保...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国内高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高科技园区相关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为依据,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团化运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认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运用集团化开发运作模式,均取得了成功,两个集团的运作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应当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同时认为,这一模式在运行中还存在着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制度不完善、集团的投资决策不科学、集团产业布局不合理、主导产业群尚未形成等方面的缺陷,并提出了保持领导体制相对稳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培育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优势产业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叙事主题往往是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探究和发掘的是: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中,市场条件下和消费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有关经济、生存、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想象来完成对自己本民族发展的自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共同体发展想象实际上是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19.
景颇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景颇族体育活动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可对景颇族传统体育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曾经对自然生态保护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传统生产方式方面,佤、景颇、独龙、怒、基诺等民族为了克服落后生产方式造成的土地贫瘠的状况,曾采取轮耕和种水冬瓜树以恢复生态的方法;在禁忌方面,纳西、哈尼、拉祜、彝等民族中至今仍存在着神山、神林、神树的崇拜与禁忌,有效地保护了山林生态;在民族习惯法方面,基诺、白、彝、傣等民族中都存在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法。在当今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是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