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枝(有的文章译为表列方法)是一种树形的反驳逻辑系统,在人工智能文献中又叫语义树。命题和一阶逻辑的树枝图理论是由Beth(1955年)、Hintikka(1955年)和Schutte(1956年)分别独立建立的,Smullyan发展并且改进了这个方法。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将Beth、Smullyan的理论扩张到非标准逻辑,建立道义命题演算OK的树枝图,并证明两条元定理,考察其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范畴为出发点,从显性与隐性、多层与转化、一致性与差异性等角度分析递进关系的建立与分类,最后分析逻辑语义在建立汉语递进范畴中的作用:语义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又影响语义。递进的构成基础就是递进项在逻辑语义上的兼容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3.
逻辑语义结构视阈下的英汉语篇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H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数篇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掘英汉语篇潜在的逻辑语义结构特征,归纳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结构模式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结构存在异同:英汉语篇是语义上的统一体。英语语篇偏向于更多地使用形式词语来体现语义关系,而汉语语篇则相对地偏向于依赖语义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4.
语义角色标注已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广泛应用在问答系统、信息抽取、机器翻译等领域。本文在多年来藏文分词标注研究和语料库建设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藏文文法中的逻辑格以及接续特征的语义映射关系,参考FrameNet、PropBank和北大中文网库等资源库制定了藏文语义角色标注体系,提出了建立高质量的藏语句法树库TTB(Tibetan TreeBank)、语义角色标注库TPB(Tibetan PropBank)和藏语动词语义框架库TVN(Tibetan VerbNet)等知识库的方案;运用依存句法分析方法建立了句法分析模型;结合藏文句法结构特征和语言习惯,挖掘藏文句法结构属性,阐明了藏语语义角色标注的理论和原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标是建立2n值命题演算(2n-Valued Propositional Calculus,2nP)的语义,为大数据科学奠定逻辑基础.描述了2n值逻辑的真值形式、采用位结构刻画了联结词的功能,并建立了赋值映射;根据多值逻辑的特点,以数据冗余、key-value模型为例,直觉地讨论了2n值逻辑应用于大数据研究的有效性;初步分析了2nP语义与经典命题逻辑语义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2nP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逻辑转喻的研究主要以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理论为代表,但该理论对逻辑转喻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将逻辑转喻置于认知语义学视角下,基于Fillmore的语义框架理论和Croft的认知域凸显理论建构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将逻辑转喻理解为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的意义体现,逻辑转喻中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作为语义框架中一部分以认知凸显方式为整个语义框架提供心理可及。  相似文献   

7.
运用逻辑语义理论对现代汉语"得"字句实例进行逻辑语义分析,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对"得"字句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分类。第一层次分为模态句和非模态句。在第二层次中,模态句分为表时间的时间模态句,表必然和表可能的真值模态句,表应当和允许的规范模态句;非模态句依据对补语的逻辑语义分析,分为说明行为主体句,说明行为对象句,说明事件句三种情况。本文的研究可对过去"得字句"的语义研究作一些补充,并为中文信息处理中"得"字句语义方面的处理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结构语义学中的上下义关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现状,对该理论在中国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强调:上下义关系理论在写作中具有很强的语篇组织功能,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知语篇中各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语篇的逻辑语义关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是典型的表事物量度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是单音节形容词中很重要且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高”为个案,考察“高+N”二字组合的语义结构关系,初步建立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后现名词性成分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为其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逻辑语义视角分析语言与其他符号模态的互动,功能、层次、现象三种维度共同构成了三维语义空间框架,意义完整生成过程中政治漫画多元性、系统性及功能性被揭示,既为构建逻辑语义范畴视域下多模态符际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尝试实例分析多模态语篇提供了逻辑语义描写框架,从而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英语新闻是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Van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为新闻话语研究建立了跨学科视野和框架。宏观结构理论从语义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研究新闻语篇深层结构和语义单位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新闻概括、删略和组构三个宏观规则在宏观语义结构生成中具有主导作用,新闻语篇结构的整体性、语义的层次性和逻辑的关联性的表征性特征支配着新闻语篇解析、信息选择和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逻辑的触角日益伸进语用学领地以及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兴起,言语行为理论逻辑方面的意义也越采越为人们所认识。不少逻辑学家感到,在对语言作逻辑分析时,应当考虑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及整个背景知识诸因素。而言语行为理论也正是以其语用学内容,与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相联结,并以其理论的系统性,为尚不完善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提供借鉴。 一.言语行为意义理论与自然语言逻辑语义基础 翻开逻辑史便不难发现,任何一种逻辑体系都是建构在一定的语义理论或语义假设之上的,因此,意义问题是逻辑学家们必须解答的一个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逻辑语义学的核心任务是探索自然语言语义的组合原则。逻辑语义学认为,语义不是孤立的,语义与句法之间具有同构关系,采取什么样的句法理论往往决定了语义系统的本质和刻画精度。在过去近半个世纪时间里,逻辑语义学家越来越关注如何吸纳和借鉴当代句法学的理论成就为己所用。Heim和Kratzer等人在生成树上构造的语义系统、Steedman在CCG框架下进行的词汇主义转换以及我们对助动词"有"的讨论都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逻辑和语言研究的交叉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和语言的研究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领域.在语义领域,其主要理论有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述理论、情境语义学和类型逻辑语法.这些理论自上世纪下半叶诞生起就早现出逻辑和语言研究的交叉互动:尽管在形式语义学框架内逻辑始终强势影响着自然语言的研究,但自然语言的丰富性通过形式语义学的研究也一直作用于逻辑工具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红"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表事物颜色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而且是单音节形容词中很重要且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红"为个案,考察"红+N"二字组合的语义结构关系,能初步建立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后现名词性成分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的异同是当前国内语言学界讨论较多并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以H 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存在以下两点异同:英汉语篇逻辑语义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英语语篇的语义联系更多地依赖逻辑联系语,而汉语语篇的语义逻辑联系更多地依赖语境。  相似文献   

17.
对同动式进行逻辑语义分析的目的,是将同动式的独特的语义内涵形式化,以便用于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其任务之一是给出能够描述同动式语义内涵的逻辑表达式.这需要结合相关理论来考察同动式的语义内涵,考察其与连动式、兼语式相区别的语义特征,再运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对同动式的语义内涵进行有效的形式化描写.  相似文献   

18.
考察逻辑式在生成句法自管约论始各阶段的理论发展与变化,其特征为论元量化语义运算与句法结构左向拓展,本质上是句法-语义接口解读方式的不断深化。逻辑式在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中经历了概念的演变和表达形式的变化,致使人们对逻辑式的认识产生迷失。结论有助于说明逻辑式在生成句法中应有的地位,澄清一些认识问题。逻辑式在生成句法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开创了逻辑语言分析方向 ,他成功地把数学语言转换成逻辑形式语言 ,建立起语言逻辑的框架。在语形学上他最先构建了命题和谓词演算系统 ;在语义学上建立指号和指号语义系统 ;在词用学上他提出语言表达式满足语法语义同构化原则 ,语言指称 (语用 )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对语言表达式的影响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塔斯基关于真理和逻辑后承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现代语义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贡献。塔斯基用满足和归纳的方式给出的真理的递归定义,建立在语义模型、逻辑真和逻辑后承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句法定义构成了当代语义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诸如模型论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蒙太格的内涵语义学,甚至作为生成语法的分支的逻辑形式(LF)等无一不体现或者渗透着塔斯基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