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梁启超一直以思想善变、多变而为世人瞩目。对于孔子思想,梁启超历经尊孔保教、拒斥孔教和倡导孔子哲学等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复魅。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时代浪潮、梁启超本人的中西文化思想以及他善变的性格特质,共同构成了他思想嬗变之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梁启超思想发展嬗变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之发展演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和准确判断广东城市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对有效推进广东地区城市化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广东城市化现状的比较分析表明,广东城市化速度发展较为缓慢,对广东城市化现状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广东城市化发展趋势仍然保持缓慢推进态势.文章提出了加快广东...  相似文献   

3.
李健 《社科纵横》2007,22(7):55-56
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多方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推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也表明,激发人们的心理动机,调动人们的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  相似文献   

5.
梅学霞 《学术交流》2001,3(4):136-138
孙中山的建党思想是他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他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到支持多党竞争、政党内阁,从"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到建立中国国民党,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学习苏俄经验,从而使他的建党思想得到完善、成熟,逐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截至2021年年底,浙江省绍兴市共有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24985家,其中登记社会组织5571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9414家.全市依法登记的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实现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全覆盖.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为积极发挥多方合力,绍兴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7.
2021年,北京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圆满实现"发现一批、取缔一批、曝光一批、惩戒一批"的既定目标,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主要做法 坚持精准部署、集中力量、多方联动、不留死角,以"零容忍"的姿态对在京非法社会组织活动予以打击整治.  相似文献   

8.
辽初确立"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后,官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各族民众的需求,而没有统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内容因需而宜的私学教育在契丹社会向慕华风的历史背景下获得较大发展.私学教育模式灵活多样,既有以家庭为背景的家学教育、以庠校为依托的私塾教育,也有以私人组织为核心的讲学教育和以士人为主体的自学教育.与官学教育相比,私学教育对象面向契丹社会各族各阶层,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儒家文化以及医学、天文等诸学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普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一切反动派都是尊孔反法派,苏修叛徒集团也不例外.在尊孔反法大合唱中,苏修叛徒集团调门之高,卖劲之足,与中外其他反动派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在批林批孔运动深人、普及、持久地向前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  相似文献   

10.
广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际会的地方。近现代中国发生的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及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等许多重要事件,都源于广东或以广东地区最为活跃。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斗争中,也孕育出许多英雄的群体。这些事件和人物曾有力地影响过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使广东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广东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列强接踵而来,广东成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的地方,从而也历史性地…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探求》2015,(6):15-21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一提出就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反映了社会心声,但两极分化、法律信仰缺失和党内腐败分别导致社会对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困难,因此,必须共享成果以提升社会对改革开放的心理认同;增强崇尚法律的意识以提升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加强从严治党以提升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从而凝聚社会对"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2.
杨劲松 《日本学刊》2005,(1):125-139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论"著述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论的繁荣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二战失败和成为经济大国等重要历史阶段,日本人论的内容随之在"肯定日本文化特性"和"否定日本文化特性"之间摇摆,其演变反映出日本知识界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认识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自2007年4月成立以来,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慈善会走过了不平凡的5年历程。5年来,该区社会捐款源源不断,企业、居民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截至2012年,广州市萝岗区区慈善会已筹集善款近亿元。慈善,已成"幸福萝岗"最好注脚。多方募捐,凝聚拳拳爱心慈善事业的根本保障是具备良好的慈善资金来源,资金募集是区慈善会主要工作之一。据区慈善会工作人员介绍,该区慈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每年的"广东扶贫济困日暨广州慈善日"活动、各  相似文献   

14.
尊孔崇儒华夷同风——辽朝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朝在建国初就开始推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既定政策,辽朝统治者首先统一君臣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大力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和大量收求中原图书典籍,使尊崇孔子、提倡儒家文化成为辽朝社会生活的时尚.辽朝的"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一是儒学契丹化;二是儒、佛、道三教并兴,和谐发展.经过辽朝的努力,儒家文化在北方游牧地区得以广泛传播,为"华夷同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广义的社会意识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以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和程度(广度和深度)之高低为次序,它可以相对地区分为有明显差别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对于以较严密、系统的理论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的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来说,社会心理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的感性反映,是不具有理论形式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倾向、意愿、信念等。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心理是千姿百态的,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相符合、与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健康的社会心理。它主要  相似文献   

16.
《探求》2015,(4)
由于社会多元化需求滋生,内外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创新性扩散的激发,地方政府渐次开展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在入口管理改革、过程管理变革、出台扶持政策、"去垄断化"和"去行政化"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未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中,将把"发展作为目的,规范作为重点,控制作为应急"作为重要的战略安排。今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将由控制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原因,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影响到社科研究机构的发展。文章分析了社科研究人员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与成因,指出要预防和解决社科研究人员的心理问题,必须采取组织措施,应该在社科研究机构实施"心理管理",并分析了在社科研究机构建立心理管理体系的意义和可行性,开创性地建立和赋予了心理管理较详细的结构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加快北京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展示了北京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对于带动工会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观察,各类民间社会组织还需要大力培育、发展,尤其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两新"组织发展的根本措施;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成员中的统战工作,使之有机结合;继续延伸"两新"组织,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常常要面临一些大大小小的社会心理波动,并或多或少给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诸如政局振荡、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物价调整等,都可以成为公众心理起伏的原因。按照理论分析,社会心理的变化无外乎两个作用:一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的必然反映,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各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二是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起反作用,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大进程,产生负效应,即社会心理障碍或阻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