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宋时期,壮族地区逐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工商业的解放,与农业的解放有约略平行的现象。中唐以后,壮族聚居的广西,工商业逐渐由官办过渡到私营。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矿藏丰富,土特产甚多,水陆交通也方便,适合农业、林业、收业和副业的发展,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但秦汉以来,壮族地区主要的工商业,在奴隶制束缚下,基本上由官府专利。这种情况,延续到中唐以后才发  相似文献   

2.
[摘要]壮族地理处于一个视野宏阔的区位优势中,汉文化、现代文化和壮族周边多样化文化生态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相互交织;壮族自然资源富饶、生态环境优越;壮族先民们的首创精神涵化在稻作文明、石铲生产性文化以及干栏建筑等壮族特色文化中。根据壮族天人互动互适文化模式,找准壮族文化发展方位,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众认同,对于调适壮族文化,引领壮族文化良性转型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着壮族的一代代人,而当代壮族大学生大部分生于壮族地区、长于壮族地区,对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耳濡目染,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道德品质无不深深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笔者在展开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了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代壮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尤其集中于桂西、桂南和桂西北,以及红水河流域地带。其余分布在滇、湘、粤、黔的部分地区,人口约1300万。 壮族是个勤劳、能歌善唱的民族。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就在集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对歌”的传统,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以壮族神话故事中的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劳动人民,是壮族民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经过历代的不断传唱和发展,如今,  相似文献   

5.
云南是壮族分布的重要地区。在全省 2 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位居第四。就壮族居民分布而言 ,仅次于广西。杨宗亮所著《壮族文化史》,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之一 ,从宏观考察壮族历史文化出发 ,把论述重点集中于云南壮族 ,在西南众多民族之间纷繁复杂的文化关系中 ,理出云南壮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全面系统阐述了云南壮族文化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在壮学研究中是一部难得的新作。综观杨宗亮《壮族文化史》,在壮学研究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对云南壮族分布格局之由来 ,作了系统的历史分析。云南壮族主要聚居于毗邻广西的文…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面临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 ,而现代教育多元化改革为实现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壮族优秀文化需要融入现代壮族教育体系中 ,才能焕发新生活力 ,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 ,都具备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广阔路径 ,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体制等环节 ,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 ,推动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对接合流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年轻的壮族民间文艺家韦苏文以其研究的代表作<壮族悲文化>探揭壮族人民奋发进取精神,同时展示了壮族人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中铸成的厌战、怨嫁、叛逆、不平、消灾和团结奋斗等六种心理.理论研究和描写研究有机结合,于细微处现精神,正是韦苏文在从事壮族民间文化研究中,令人叹服之点.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出了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饱含着壮族人民对自己乡土的热爱和怀念,是承载壮族人民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的重要载体.它彰显了壮族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品质,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道德评价观念,表达了壮族人民的道德理想追求,因而也成为了壮族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广西推行使用壮文的情况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总人口为3732.93万人。其中壮族人口为126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33.8%。主要聚居在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南宁、柳州、桂林兰个市。壮族人口高度连片聚居,壮族聚居和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面积占全区面积60%以上,重要的资源也在这些地区。壮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讲壮语,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千百年来,壮语一直是壮族人民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县以下的壮族地区群众都是使用壮语进行交际,只有居住在县城的壮人才兼通一些汉语言。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11.
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壮族学者黄桂秋所著《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壮族社会民间信仰,主要着力于壮族巫事、摩教信仰、师公信仰、道公信仰和龙母信仰等的研究,“是一部学术分量很重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由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精神内涵,并根据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的生成法则、存在方式以及壮民族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在壮族地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借鉴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历史经验,以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化和文化转型、重塑为契机,努力开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新途径,新方法是当代学者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壮族共有13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区)内。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约有1230万人,占全国壮族总人数的92%强,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四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许多本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的壮族在文化特点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仅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相似文献   

15.
壮族师公教经书内容丰富,蕴涵了壮族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国家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因素,沉积着壮族民众质朴而深邃的思考。挖掘壮族师公教经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全面抢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顾有识一、道教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壮族道教是汉族道教和壮族巫教相结合的产物。汉族道教始于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南北朝时分为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金、元时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据传,汉族道教在晋代传入壮族地区。民间认定、晋代...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包括官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流官是汉文化的倡导者、引导者。一般汉族移民融入到壮族民间,构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主体。改土归流后,壮族土官不时到京朝贡,形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壮族接受了一些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迁徙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染,逐渐融入壮族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8.
壮族文化和壮族族源都是当前壮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写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阐述了许多新颖的见解,活跃和繁荣了壮学研究。但如何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仍感做得不够.事实上,壮族文化和壮族族源的研究二者密不可分.壮族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它既有同一性,也有地域差异性.壮族这种多层次、多结构的文化构成,与古代岭南地区西瓯、骆越两个不同支系的氏族部落群体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这两个氏族部落群体在融合成为壮族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壮族女性是壮族纺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她们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纺织文化的同时,自身角色也在被纺织文化不断地塑造着。纺织文化已成为壮族女性角色认同的标志和能干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壮族女性杰出的劳作和交际方式,对壮族女性有着双重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