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汴河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息息相关,却并非总是相宜。宋都汴梁不断进行的开发建设,地质地形的局限,都加重了汴河的淤塞。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北宋政府不断完善以汴河为主的水运网,通过设置提举汴河堤岸司、河防兵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后继统治者疏于维护,以致金蒙元时期,汴河的水运价值不再。  相似文献   

2.
汴河最早渊源于东汉汴渠、魏、晋、北、魏、隋、唐。历代都对其有所整治。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 ,五代汴河遂多年失修 ,到北宋已是淤积多害之水。汴河对于首都汴京有重要意义 ,北宋政府对汴河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治理后的汴河在运输、农业灌溉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唐宋汴河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漕运的日渐发达入手,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着重分析了唐代土自桥的繁盛、经济军事地位的提高,宿州建置的过程、发展的表现以及宋代宿州城市商业的繁荣、人口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等,以阐明古代宿州是凭借汴河产生并兴起的城市,继而说明汴河、漕运、商业、城市之间构成了同步运动,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是古代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的通济渠,西起洛阳,贯引河、汴,蜿蜓而东流,至盱眙入淮,是大运河水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汴渠”、“汴河”、“广济渠”。由于黄河裹挟大量泥沙东注,汴河受到严重侵蚀,也同样泥沙成患,因此唐人又称汴河为“浊河”。如孟郊《汴州留别韩愈》诗云:“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白居易则称汴河“浊水半和泥”。黄河侵蚀汴水的结果,使汴河水量无常,极易淤塞,漕运舟船因之多受阻滞。安史之乱前,朝廷每年正月都要“发近县丁男,塞长茭,决沮淤”,以保证河道的通畅。安史之乱后,疏汴工程有时依靠沿河藩镇进行,如代宗广德二年刘晏借助河南副元帅李光弼  相似文献   

5.
汴河在唐代具有重要的交通运输地位,它不仅把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连接起来,在黄淮平原构建了一个网状的交通运输系统,而且在政府漕运和商贸物流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漕运的命脉和交通干线。  相似文献   

6.
《清明上河图》的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以“清明”命名?历来有不同的解说。《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归纳为:此图“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今开封市)清明时节人们前往汴河沿岸种种活动的热闹场面。一说清明是汴京坊名。季候是秋天。所绘为从清明坊到虹桥汴河(上河)西岸人们的活动情景。”  相似文献   

7.
唐宋汴河经历了由盛转衰、废而复通、最终堙废的变迁过程。导致其变迁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根本原因是黄河泥沙的长期侵袭和改道北流,战乱中以水代兵又加剧了它的淤废程度。汴河的变迁一方面阻遏了黄河的南泛,改变了淮北地貌,淤泥用以肥田改土,分洪排涝保障了黄河安流;另一方面又导致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破坏了正常水系,淤塞了湖泊,致使流域经济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9.
宋代初年在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漕运四渠(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中,惠民河的地位仅次于汴河,在我国水运史上也是一条较为重要的运河。但是以往对惠民河的流经、水源、通航情况以及淤废原因等问题,都未进行过研究。本文企图根据文献资料对以上一些问题作初步的探索,其目的也仅想给研究运河史的同志提供一些资料。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隋炀帝兴修的通济渠后人称之为汴河、大运河。它并不是平地开挖的,而是对天然河道的“浚治加宽”。在河南省商丘以东至入淮河处主要是沿蕲水故道兴修的。《水经注·睢水》对蕲水多次作点击式记述。蕲水上游出自睢水,与睢水并行东未,其距离形成剪刀差,两水各自出口处已南北相距百里以上。  相似文献   

11.
梅尧臣少年至老年皆有通过运河四处辗转的应举、宦游、会友、省亲等经历,还做过“监永济仓”这样的漕运官,一生中的运河行旅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宋初诗人中并不多见。他了解漕运的日常经营,其现存诗歌中有百余首关涉运河。运河行旅增加了梅诗的创作量,扩大了梅诗的创作题材,影响了梅尧臣的观察和体验,锻炼了他的诗艺。梅尧臣运河行旅诗除纪行诗、“悼亡诗”“悼子诗”、悼念友人和嫡母的诗外,还有多首深刻犀利又不乏理性评价汴河漕运的政论诗。运河对梅诗“平淡邃美”风格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运河行旅进一步促进了梅诗的散文化、口语化、议论化、讽刺化风格。梅尧臣的运河行旅诗批评了部分统治者借汴河进行的掠民和奢侈活动,他认为汴河主要是利河,他呼吁统治者厉行节俭,主张在汴京的就近位置开辟粮源,以减轻东南百姓的负担。运河行旅影响了梅尧臣作诗的观察和体验,在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运河行旅客观上使梅尧臣加快了“以文为诗”而“革故鼎新”,引起了宋诗相对有唐一代,从内容到形式和观念、审美情趣的巨变。  相似文献   

12.
正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是一所高规模、高质量、有特色的百年老校。位于泗洪县东大街路7号,古汴河南岸,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她创建于民国初年,历经数次扩建,现占地37600平  相似文献   

13.
《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区空间反映了大量的人群行为信息,从非物质要素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可形成对空间组合、建筑形态、街市肌理等既有研究方向的重要补充.引入人群行为信息层的系统分析模式,从表层信息中识别《清明上河图》中人群数量为786人;于中层信息判定人群行为分布于5个空间区段,并表现为穿行、买卖、劳务、观赏、交往、休憩、娱乐、卜卦、服务、祭祀10类行为状态;于信息里层得出行为分布随空间推进表现为波动型增长、表现为"梳理"与"展示"空间、汴河上游及虹桥空间、街市空间行为分布分别呈双向、单向选择性、汴河中下游空间行为结构稳定性最强,郊野空间最弱.  相似文献   

14.
《清明上河图》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长卷”在艺术手法的处理上具有高度的成就,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汴河航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明上河图》以三分之一的篇幅,精心描绘了汴河上紧张、繁忙的航运景象,正如宋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所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展现出北宋首都、当时世界最大城市—汴京的繁华气派。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是黄河泛滥决口的高峰期,由于历史上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黄河泥沙淤积。由泥沙淤积造成的黄河决溢改道对沿河农业造成了巨大威胁,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还对汴河航运、政府财政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考证了北宋以前及北宋时期黄河流域植被破坏的情况和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的河沙的加速淤积,揭示出当时黄河屡决屡泛的根本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笔者研究《清明上河图》,所以对宋代汴京城地图甚感兴趣。拙著《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研究》1967年在台湾出版后,笔者仍不断留意与此有关的养料,积数年所见,搜集到不尽相同的汴京城图九幅: (一)《汴京城圈及穿城汴河上桥梁示意图》,徐邦达绘,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  相似文献   

18.
唐朝高适的《东征赋》是一篇与皖北历史地理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作品,也是判定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通济渠流经皖北的一条重要证据。目前学术界对该赋中几个地理问题的注释有瑕疵或遗漏,本文对它们作订正和补充:1.“浊河”即指通济渠(汴河段)。2.“洛城”应该是涣城(临涣城);唐高祖李渊曾在此任谯州刺史。3.“彭城”非指彭城县,而是指彭城郡。4.“灵璧”“灵壁”原作零壁。5.“阴陵”不在今灵璧县,而在定远县境内。  相似文献   

19.
汴河与开封     
古代开封市区偏南,曾经有一条通达江、淮的水道,从西到东,横贯全城。在这条烟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织,往来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那便是举世闻名的汴河。今天,它的故址遗迹,大都被风沙湮没,只留下一个历史名称;凭着文献的记载,犹可依稀想见当年风貌。  相似文献   

20.
汴水考     
汴水,又名汴渠、汴河,是我国中部黄淮之间的一条古老的河道,也是豫、皖、苏三省人民开挖的一条新河.它自古至今,随着时间的流失,历史的演变;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作用,河道曾发生过多次变迁.但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它对于黄淮之间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工农业生产,都起到过并且还正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汴水,在不同的时代,流经不同的地区,也有过不同的名称.本文对汴水名称的演化和位置的变迁作一粗浅考证.汴水,这条河流的最基本特征是河道平直,坡降平缓,流速平稳.这些特征表明,汴水最早是一条渠道.河者,是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