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邹逸麟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邺城,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就是曹魏以后的邺都,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近年来张之同志提出新说,他认为东汉末年以前的邺城不在今临漳县境的古邺城,而是在安阳市西北七里、安阳河北岸。为了与这种说法相一致,他又提出西门...  相似文献   
2.
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论述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因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大批失去土地或逃避赋役的流民向豫鄂川陕交界的秦岭、大巴山区迁徙的规模和过程。自明中叶美洲耐旱作物的传入,流民规模更趋庞大,并长期定居在山区之中,进行开山种植、伐木造纸、冶炼烧炭等作业,造成秦岭、大巴山区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明显加剧,严重影响了渭河、汉江流域的灌溉和航运,使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日趋恶化,应从中取吸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月刊》本年第二期刊载了谭其骧先生“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第九期又刊载了任伯平先生“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一文。谭文的结论是:东汉以后,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畜牧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这是下游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安流局面的决定性因素。任文不同意谭文的看法,对谭文论点提出了几点驳难,从而又作出了这一时期长期安流的原因“不能归之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仍应归之于东汉初年王景治河的功绩的结论。我是同意谭先生的看法的,兹就任文对谭文的驳难和任先生自己的看法一一提出来加以讨论,请任先生和读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作为一种基础理论性学科,首先是客观、真实地恢复各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本来面貌,其次是探索整个历史时期某一地理要素或某一区域综合地理要素变化和发展规律。但是,由于我们生活在与历史时期同一个地理环境之下,而今天的地理环境又是历史时期发展而来的,因此,对今天地理环境的认识、适应、保护和利用,就必须要了解其历史过程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地理学又是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应用性学科。无论从基础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为当代社会服务需要出发,历史地理学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流域(历史时期包括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所及的海河流域和黄淮平原)种植水稻大致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气候、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水稻生产始终没有在当地的粮食作物中占主要地位。不过,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耕种技术比较先进,唐代中叶以前是我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水稻生产曾有过相对发展的时期。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水稻生产渐趋衰落。今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诸省,稻田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而黄河流域仅占2—3%。这种南北悬殊的比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本文即就黄河流域水稻种植地域分布的历史变迁和兴衰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述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区划、山川、土壤、植被、物产、交通、贡赋等内容.虽然总共只有1192个字,却是包括自然、人文两方面知识的综合的地理作品.真可说是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因为是经书中的一篇,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唐宋以来以至近代,研究《禹贡》的不下数十家.新中国成立以后,辛树帜、顾颉刚、李长傅、刘起釪诸先生都有专著或专文问世,寖寖乎已成一专门之学.由于《禹贡》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再加上时代久远,地理环境、名物制度变化很大,虽然有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随着我国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禹贡》中不少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完全有可能得到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最近有机会读了金景芳、吕绍纲二位先生合著的《〈尚书·虞夏书〉新解》中《禹贡》篇.获益良多.感到是近年来研究《禹贡》的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对研究上古史或者研究历史地理的同志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实由历史积渐而成.环境恶化诸问题中,以水资源枯竭最为严重.这在黄河流域最为典型.我国古代人们原本对水资源十分重视和珍惜,然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入侵,黄河上游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屯垦戍边,开发农耕,成为汉族王朝长期的国策,以至积千年之累,西北地区水资源消耗殆尽.黄河中游关中地区因千年建都,统治阶级竭泽而渔,随着森林的大量砍伐,水资源也濒临危机.黄河下游平原因自西汉以来单一农耕经济的确立,庞大帝国对粮食的需求,进行极度的开发,加上中上游水土流失的影响,河道淤浅,湖泊淤塞,水环境逐渐恶化.汉唐的繁荣实以牺牲黄河流域环境为代价,但也是实出无奈.这是我国数千年来两难的抉择.今后如何协调发展和环境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是沿革地理学,在我国渊源流长。二千年前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述汉代地名,往往追述先秦以来的沿革。郦道元《水经注》不仅记载河道的古今变迁,还注意到沿河城邑的建置沿革,所以都可以说是沿革地理著作。唐宋以来的总志、方志、专志等舆地之作,无不祖述班、郦,重视一地一水的古今变化。到了清代,沿革地理作为一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的变迁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明初永乐年间北部卫所的统一内徙,过去一直以为是政治原因决定的,几成定论。本文经大量资料的分析,认为主要是十五世纪初我国北部气候转寒,农耕无法维持卫所军士及其家属的生存,故统一内迁至长城以内。到十八世纪前期,我国北方气候有一度转暖,农牧过渡带北移,出现康乾时代农业经济的盛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气候又有一段短期转暖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宋代初年在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漕运四渠(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中,惠民河的地位仅次于汴河,在我国水运史上也是一条较为重要的运河。但是以往对惠民河的流经、水源、通航情况以及淤废原因等问题,都未进行过研究。本文企图根据文献资料对以上一些问题作初步的探索,其目的也仅想给研究运河史的同志提供一些资料。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