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敏 《兰州学刊》2010,(12):106-108,140
我国电影法的制定已经呼吁近30年。2010年3月,更名后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调研工作正式启动,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理论研究尚未展开。全面认识和理性分析立法背景是科学立法的第一步。对韩国《电影振兴法》立法背景的考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我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是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电影产业化改革深化、现行电影法体系庞杂混乱、宪法监督和司法审查无力、电影审查制度改革呼声强烈、电影社团作用有限等一系列背景因素下启动立法的。这使《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制定既具备有利条件,又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包燕 《社会科学》2012,(6):187-192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而新近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在理想性意识形态的敏锐输出同时,呈现出现实质感的匮乏。走出刻板叙事,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感的平衡是华语主流商业电影获得有效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朱美娣 《天府新论》2016,(1):128-133
冷战早期,好莱坞推出的一系列电影,如《动物庄园》《绳上人》等,大都蕴含浓郁的政治意图。这些电影或者隐喻共产主义在国内的渗透,或者渲染共产主义扩张导致的劫难,或者标榜美国的自由与美好,其目的都在于引导民众认可与支持政府的冷战政策。这种电影业的政治宣传,是美国政府多元宣传理路的体现,与联邦调查局、美国新闻署及军方等政府机构的参控也密切相关。这种电影与政治的联姻,在硬性植入意识形态的同时,削弱了电影本身的艺术美感,使电影沦为了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镜像阐释:当代西方宗教电影的深度与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由于"宗教性"的难以界定,"宗教电影"的范围在无形中被扩大了.当代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主题和宗教拷问主要表现在,对"上帝之城"的神圣与信仰的背叛、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碰撞与摩擦、基督教文明与土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的对立等的探讨.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形态呈现则主要是,表现具有争议性的鲜明的宗教批判主题、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冲突化解的悲情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宗教意识形态的历史重现和幻灭、神秘与诡异的科幻色彩等.本文认为,西方宗教题材电影已经以其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思想性,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  相似文献   

5.
《龙子》是赛珍珠描写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小说,好莱坞的米高梅电影公司以该小说为蓝本,制作出一部符合美国电影战时管理部门要求的助战影片。改编者选择其中最能表现中国人抗战精神风貌的情节片段,借助于别出心裁的细节设计,利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宣传中国的抗战精神,大大增进了电影作为娱乐产品的政治性和教育功能,不仅充分体现了现代电影艺术独特优势,而且反映出电影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见证了战争对好莱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政治意识形态、电影艺术和传播效果的审视,在当下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中主要集中于"政治电影"的探讨,但商业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使其已无法对电影生产的新变革,电影机制以及全球化立场等电影的文化生态进行有效解释。政治传播的范式则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电影变迁过程中传播表象与意识形态内涵变化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鲁迅所秉持的是一种空间文化史观,以虚构的"病例"与"灵魂"探索国民的历史病根、思考政治现实,是其表达思想的典型方式.影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断裂状态.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造就了鲁迅小说高度雅化的特征,电影以集体化创作与大众化受体为表征,高度通俗化的电影《药》与《阿Q正传》难以再现雅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研究,有某种"去政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或从微观上发掘左翼电影与鸳鸯蝴蝶派电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它们共同归于"商业化"氛围的同时取消了政治的作用;或从宏观上强调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其深厚的电影文化积累滋养了左翼电影,同时也软化了它的政治锋芒,甚至认为电影文化传统起到了某种纠正政治偏颇的作用……上述研究确实对我们在更宽广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左翼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左翼电影的"政治性",那么,它在中国电影历程中的独特地位该如何来界定呢?本文认为,上海电影文化以及鸳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对左翼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可是,左翼电影却因一种新的"政治"视角介入,超越了当时的商业电影,"回溯性"地将上海电影文化中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高峰.本文以左翼电影中较有代表性的<神女>为例,对些进行了分析和阐明.  相似文献   

9.
电影《白鹿原》与《一九四二》作为2012年同年上映的重要影片具有很大可比性。两部影片在剧本改编、主题立意、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史诗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九四二》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比《白鹿原》距离"经典电影"更近,更忠实于"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电影艺术的特殊属性,无论从社会舆论角度,还是意识形态监控方面,都决定了电影审查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国电影的社会影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人民政府对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的大批美国电影进行了审查。对美国电影的审查,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管控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美国电影在华的命运变迁。尤其当时美国电影《社会中坚》在国内的宣传和公映,说明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对电影审查和市场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它不仅体现了人民政府在规范市场、统一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方面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渊源上说,"纯电影"理论与"上镜头性"理论有师承关系,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突破之处,对电影艺术发展有过历史贡献,但用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纯电影"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误区,这就决定了其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延安颂》经典系列影视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经典影视阐析了军民鱼水情,歌曲《歌唱延安》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延安颂》等影视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获得活力与动力。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好莱坞电影美学的文化霸权是导致世界各国电影持续衰退的原因。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要想走出困境,一个至为重要、关键的策略就在于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探讨了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内涵,其与好莱坞电影美学的分野,为什么要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如何借鉴好莱坞电影美学的经验,以及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接受诸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领域理论研究的演化大势是由历史理论逐渐向史学理论过渡。其变迁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西方史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中国学者也一直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思考。这些创获,记录着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前进的真实足迹。今后,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多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无厘头”叙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厘头"作为一种不乏新颖的艺术叙事,基本审美特征是于离奇、怪异、荒诞中显露某些社会历史真实。其生成于刘镇伟、周星驰的影视创作,延传到内地后则受到青年一代的关注,成为大学校园重要的文学书写选择。究其源流,除了形式上颇得鲁迅《故事新编》的真味外,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承接的是"新潮文学";而其间的"恶搞"走向,又主要源自日本漫画产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贵民说”与“牧民说”是他对官民关系的两种概括。孟子的“贵民说”表明了对“民”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看似提高了民的地位;“牧民说”则清楚地揭示了贵民的虚伪性,民只不过是被君臣驯养的牛羊。孟子重民思想有其局限性,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政治思想的认识。在现代中国社会,则需要对重民思想进行现代转换,并为其提供切实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繁荣,本雅明的电影理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的电影心理学理论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观众接受心理是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对这种不同以往的接受心里,他主要通过绘画与电影的比较而得出。大众的感知觉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得到了深化,同时本雅明还对电影演员的心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猫论”的价值论解读与邓小平的价值真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论”对于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有目共睹。但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 ,“猫论”却似乎是个禁区 ,包括在一些论邓小平价值观的专著和论文中 ,也都回避了“猫论”。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将“猫论”视同于实用主义。因此 ,从理论上探讨“猫论”的实质及其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对于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朱凯 《人文杂志》2001,(4):140-14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内在本质作出新的科学概括,深刻揭示了在全新历史条件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规律性."三个代表"论就是党的本质论.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辩证统一性,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这是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