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2,22(1):146-147
我国古代历史上统称是夏、商、周三代 ,有些古籍又称为虞、夏、商、周四代。作为虞氏的世系 ,现在可考的有幕等十五个名号 ,而不止是尧舜禅让中的舜一代五十年 ,是古代史上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 ,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三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苗是中国史前时期一度非常活跃的社会集团,曾给以尧舜为首领的部落联盟造成很大威胁。虞舜时期,三苗被流放到西部地区,从此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尽管如此,三苗文化的因子却作为历史的积淀,活跃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如果抛开三苗集团,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三苗集团在历史上是战败者,后人对它产生不少误解,有必要加以澄清,恢复它在古代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 一 三苗的兴盛是在帝喾高辛氏末年、唐尧之前的一段时期。《国语·楚语下》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  相似文献   

3.
乔凤岐 《中州学刊》2007,(5):175-177
在《隋史新探》一书中,金宝祥先生等人引用了开皇三年(583)四月隋文帝发布的一道诏书,引文是"东夷诸国,仅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徙,切齿磨牙,常伺其便"。并由此而得出结论,开皇初年"高丽、契丹、突厥、吐谷浑等北方草原各族,从东至西已对隋构成了一个具有严重威胁的弧形包围"。这道诏书载于《隋书》卷八十四《北狄.突厥传》,从中可以看出隋文帝发布此诏是基于隋朝与突厥历时多年的战争。将诏书发布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金宝祥先生等人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中的"微",一般认为即商先公世系中的"上甲微";而关于其中"昏"字及"昏微"的理解,及其由此而来的"昏"是否为商先公世系中的一代,还有不同意见。结合战国楚地出土文献的用字习惯,就相关文本进行解读,均不支持"昏"可能为人名。《楚辞·天问》"昏微遵迹"的记载,不能作为商先公世系中存在"昏"一世的确证。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之前是否有虞朝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 ,夏商周之前没有虞朝。夏代以前 ,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 ,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 ,以舜 (有虞氏 )来说 ,在位仅五十年 ,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 ,称帝王名号者都在 10人以上 ,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 ,是难以成立的。另一种意见认为 ,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韩非子·显学》载 :“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 ,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 ,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 :幕、穷蝉、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  相似文献   

6.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7.
东夷文化与岭南民俗﹃封利是﹄刘付靖“封利是”是岭南地区粤语居民对“压岁钱”的特殊称谓,它上溯可至秦汉,甚至可早至古史传说中的舜虞封禅;其源流则与东夷文化相关。一、“利市钱”不是“封利是”的起源60年代初,《羊城晚报》曾对“封利是”风俗作过专门讨论。8...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楚简《唐虞之道》第6至13号简作了详细的思想解析,考察了"尧—尊贤—禅让—义"和"舜—爱亲—孝—仁"这两条理路的内在思想逻辑及其在禅让政治实践中汇合的过程与可能性。认为简文作者在王者作为天子权位授予主体的观念主导下,深入剖析了儒家禅让政治的基本理论架构及其基本精神,指出了禅让政治所要求的孝、忠、仁、义等德目及其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尚罕有人道及。 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  相似文献   

10.
史籍记载、历史学家研究、苗族心史传说及考古成果都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苗族源自古代东夷集团.东夷伏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东方文明.  相似文献   

11.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少有人道及。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田齐之祖为陈完,为陈厉公之子,因陈内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全面分析<三国志>之东夷传中关于"下户"的记载,论证"下户"是泛指作为东夷各族社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社会基层居民,进而得出<三国志>所载的高句丽之"下户"是指被称之为"民"或"百姓"的高句丽五部社会的基本成员以及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其性质为自耕农或佃农组成的自由民,而不是奴隶.  相似文献   

13.
包头—从传说到战国一、包头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唐尧、虞舜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在包头一带生活着的是“荤粥”(又名“獯鬻”,音勋育)人。这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从血缘性的氏族部落向地域性的部落联盟发展。这些部落联盟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其间出现过许多地域性的冲突和战争,史书里就有黄帝时“北逐荤粥”  相似文献   

14.
虞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领袖和唐尧帝位的继承人。他居于何地?即帝位在哪里?历来多有异说。我们认为,虞舜居于蒲坂,即帝位于平阳。分别考证如下:一、虞舜居于蒲坂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炎黄联盟兴起于晋南,有虞氏部落是它的重要成员。晋南地处汾河注入黄河曲绕处的三角地带,这里的黄土冲击层肥沃疏松,适於木石工具耕作,是先民们发展原始农业的好地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陕西兴起的炎帝部落沿渭水向三角地带发展;从山东兴起的九夷部落以蚩尤为首逆河而上向三角地带扩张。他们先后与从北方南迁到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相遇,於是,为…  相似文献   

15.
<正> 昆仑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境,有关它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就是今日的昆仑山;也有人分别断定它是巴颜喀喇山、祁连山、岷山、泰山;还有的猜测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境内。本人在《蓬莱、昆仑神话同源于东夷考》(《东岳论丛》1991年第1期)一文中,从总体上论述了昆仑神话所体现的东夷文化特征,认为它和蓬莱神话出自同一母体。至于昆仑的具体方位,却未暇考证。下面,从昆仑的地理位置上进一步证明,昆仑神话确实出自东夷,昆仑是古代东夷文化区的西限。  相似文献   

16.
吴文英(号梦窗)有《瑶华·戏虞宜兴》一词,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认为虞宜兴"必(虞)允文孙曾也",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认为"允文,宜兴人",又通过"吴香"一语,定此词"在吴幕作",吴熊和先生《唐宋词汇评》也认为宜兴是虞氏籍贯。上考对错交互,尚有可辨可补之处。  相似文献   

17.
尧舜禅让故事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及至五·四运动以来,尧舜禅让故事仍是古史论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传统禅让说与篡夺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一)选举说,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酋长选举制度(郭沫若),或认为是古代一种王位选举制之粉饰(钱穆);(二)争夺说,认为虞、夏间揖让之实乃是争夺(蒙文通);(三)儒墨创造宣传说,认为尧舜禅让之说源于墨家,是儒墨两家宣传之结果(顾颉刚)①;(四)神话说,认为尧舜是神话中的上帝,故尧舜禅让传说当是由神话转化而来的(杨宽)②。此后,又有学者提出尧…  相似文献   

18.
·历 史 学·中国古代史尧舜禅让的历史真相尧舜“禅让”故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归纳起来 ,主要有五种观点 :(一 )选举说 ,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酋长选举 (郭沫若 ) ,或认为古代王位选举制之粉饰 (钱穆 )。 (二 )争夺说 ,认为虞、夏间揖让之实 ,乃是争夺 (蒙文通 )。 (三 )儒墨创造宣传说 ,认为尧舜禅让之说源于墨家 ,是儒墨两家宣扬的结果 (顾颉刚 )。 (四 )神话说 ,认为尧舜是神话中的上帝 ,故尧舜禅让传说当由神话转化而来 (杨宽 )。 (五 )禅让与篡夺并存说 ,认为当时处于民主选举到王权世袭的过渡阶段 ,而禅让与…  相似文献   

19.
梁韦弦 《文史哲》2004,(5):97-100
现在学术界沿习的禅让说起于儒家或起于墨家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提法将中国古代存在的禅让制与某家的社会理想混为一谈。虽"孔子、墨子俱道尧舜",皆主张尊贤,但墨家反对"亲亲有术"的提法,故《唐虞之道》一文显非墨家之言。《唐》文是提倡实行禅让制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周礼,并不主张传贤制,然战国诸儒取舍不同,故有倡言禅让者亦不足怪。从思想和语言特征上看,《唐》文显然亦非纵横家之言。  相似文献   

20.
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早期儒家集中阐述其“禅让”观的一篇专论。从伴随该篇佚文出土的相关资料、文中内证、春秋战国时局和学术思想的变迁综合考察 ,可推知其成书年代应在战国前期。传世文献中 ,《尚书·尧典》之后 ,诸家说“禅让” ,以墨、孟、荀相对较集中 ,其余多以零碎记录散见于一些篇章。而儒家在孟子以前关于“禅让”说的系统观点 ,全然不详 ,《唐虞之道》的出土 ,填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