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大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近年来中、西文化研究的有关范式,从文化堕距、文化分层、文化选择、文化形态、文化自觉等方面对大学文化进行剖析,指出大学文化是高层次文化,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大学文化带有继承性、创新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等特点。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主要表征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主体即人的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实践创造性的外化。文化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系统性、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从不同方面、角度彰显了文化的本质。主体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是文化的基础,创造性是文化的动力,系统性是文化的表现方式,历史性是文化的表现风格。探讨文化基本特征有助于深化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学文化自觉自信是适应建设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育崇德向善的精神文化、务实有效的制度文化、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和有序和谐的环境文化。只有坚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将高水平医科大学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设计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首先 ,设计是文化的载体 ,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设计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文化因素主要有社会发展、文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其他学科文化成果等。其次 ,设计是文化的缩影与见证 ,是某种文化现象 (如哲学观念、民族精神、重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与技术 )的反映和缩影。再次 ,设计同时也部分地创造着文化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设计与其他文化成果相交 ,成为新的文化 ;设计对旧文化加以改造 ,使之成为新的文化。所以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先进文化为价值取向,以和谐理念为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全面发展的文化,丰富多彩、取长补短的文化,是锐意创新、充满活力的文化,是净化灵魂、追求善美的文化,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发展导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彰显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安全作为保障、文化自觉作为基础,最终需要进行文化重建,这是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为此,我们应当以文化的安全拱卫文化的自信,以文化的自觉指引文化的自信,从而形成自信文化的总体属性:民族性、历史性是其基本特征,实践性、时代性是其基本品质,开放性、创新性是其基本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自信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重建后的基本面貌,其基本构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观,就其实现路径而言,需要在化解文化危机中重建文化秩序、在消除文化自卑中增强文化供给、在克服文化自负中开展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文化的多元共生是学术界业已达成的共识。文化认同并非单纯的指对本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它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宽松与严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识。  相似文献   

8.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加文化的国际社会活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承办奥运会的过程,历来是承办城市文化的国际形象塑造过程。北京需要通过承办奥运会的契机,大力加强北京文化建设,在古都文化、民族文化、科学文化、多元文化、和谐文化等方面实施文化北京战略,努力塑造文化北京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管理包括四个假设或维度:一是企业人主体,企业人主体是文化管理最基本的理念和主导精神。二是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以精神创造、观念引领为宗旨的文化。三是价值观内驱、核心价值观导向的管理,认为价值观认同和互动构成企业的本质力量。四是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这是文化管理研究具有突破意义的突出成果。在这一框架下,首先返回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企业文化,然后建构起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创新性课题,是对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性、整体性、系统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以创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模式和良好载体,既符合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也有助于积聚各类文化要素,协调各类文化关系,用活各类文化资源,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连云港云台山是江苏省最大的山地区域,区域内有江苏省特有的山海文化、淮盐文化、渔俗文化、生态文化、徐福文化、《西游记》文化、《镜花缘》文化、大陆桥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便于集中性地开展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方便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江苏省沿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主要对象,剖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河南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类型的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空间分布以豫北、豫东和豫西为主,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较大,且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要进一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从优化级别结构、实行整体保护、强化动态监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文化地理学与新兴的音乐地理学为学科背景,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这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中民间音乐跨省的交流融通为实证案例,论证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不同步现象,进而指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行政区划框架体系的局限,建议采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用文化区域取代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划框架下"非遗"的目录体系与空间分布图进行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是一国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一国国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遗产保护理应获得作为一国根本大法的宪法的重视。在明确文化遗产保护和宪法关系的基础上,梳理各国宪法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规定,并从宪法维度论证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位和权利归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待文化遗产具有辩证统一性,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倡导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坚持文化遗产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科学认识争议性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价值,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统一,精神和物质的价值结合,传承到创新的价值提升,糟粕变精华的价值转化。麻将在申请非遗保护中最具争议性,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来分析麻将,从文化哲学高度论述该争议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用文化生态学方法论考察其生存境遇,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对我国争议性非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是从保护的维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二是从文化生产到文化遗产,是从发展的维度对当今文化生产提出历史责任。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可以选择挖掘非物质文化、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个性品牌的发展路径;而从文化生产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则要突出文化,强调品位,注重效益,把握尺度,追求项目做特,文化做深,产品做精,品牌做响。文化遗产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是文化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理念。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不仅使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卓有成效的保护,而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契机,推动了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使人们开始逐渐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重新找到了被淡忘的传统文化记忆,也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民俗、语言学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近年来,河南方言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对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认识河南方言并且借助各种形式凸显河南方言的魅力,才能有效保护河南方言。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人们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反思及寻根的结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流动的、变化的和活态的,严格说它不是遗产,也不是过去了的产物,而是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纪录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并让它成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当今文化创新的资源,成为中国"文化自觉"中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有关它的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也可能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