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和谐的路径,从和天生人经由天人相和,走向和天生一、协和天人而生一,生态系统构成整生性的和谐,形成了审美生境特别是艺术生境,显示了生态和谐的审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面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片面夸大教师“主导性”或学生“主体性”的瓶颈,建议通过在课堂上建构生态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个体在语言、人格上的完善,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绩效,实现群体全面和谐良性发展。其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有:转变教育和学习观念,体现生态文化观的适应性内涵;确立共同的愿景,体现生态文化观的整体性内涵;赋权学习者,发挥助学者主观能动性,体现生态文化观的互动共生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桃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99-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挥其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教育经由生态科技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三条路径,分别实现了主体对生态规律的把握、生态目的的明确与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生态人的生成。生态美育通过培养审美主体的绿色审美兴趣、生态中和理想、绿色阅读能力与绿色艺术实践风尚,引领审美主体在审美、造美活动中构建绿色艺术世界。生态审美者在一体化的欣赏、批评、研究、创造活动中,与审美世界和谐整生,终实现生态美境与艺术人生的对生共进。  相似文献   

5.
和谐生态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精神和战略目标。和谐生态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必须从自然观念、伦理观念、消费观念等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生态的价值目标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产业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三个方面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西方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自身视野中进行的一种蕴含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建的探索.当代生态批评所遵循的生态整体现和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相契合,二者都重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和谐共存.那些融合后现代视角的生态批评将自身生态思考与后现代思想方法相结合,反思割裂人与自然的狭隘自然观,倡导一种包含生态整体意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构想.同时,当代生态批评还拥有一种宽阔的多元文化视野,重视吸收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西方文化的理想诉求,“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理想诉求,“和”则是人类审美共通的理想诉求.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以生态科学与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的认识与思想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单一走向整生,所以传统之“和”的思想就由或天人关系或人人关系或自我关系的片面走向了各种关系的全面;由或突出对立冲突机制或突出协调统一机制走向了对立冲突与协调统一的整生机制;由单一价值的追求走向真、善、美、益、宜价值的整一追求;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三维空间走向四维时空.所以,在生态思想的背景下,在传统之“和”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的理想诉求就走向了生态之和,是为“生态中和”.“生态中和”是人类“和”之理想诉求在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趋向,是人类“和”之理想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生态伦理是在伦理学指导下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有益创新,它是对生态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拓展。通过对和谐生态伦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质特征和主要功能以及调控体系等问题的探讨,基本构建了和谐生态伦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杨明 《北方论丛》2011,(2):131-134
技术转移与文化生态和谐的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技术转移产生文化异化;文化异化造成文化生态失衡;建构文化生态平衡机制;构建系统论、控制论和复杂性科学支持下的文化生态和谐的可持续机理,同时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的软着陆环境,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基于技术转移的文化生态和谐是技术转移下文化生态的演进过程,也是消除文化摩擦的认识与实践文化和谐对策的过程。技术转移下的文化生态和谐是复杂性、多元性、特色性的和谐,它兼容技术转移新的文化生态机理,文化生态和谐也必然营造更高层次技术转移的软着陆环境,通过竞争、选择、融合解决文化生态特殊性矛盾之间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生态文明与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生态利益分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生态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侯远长 《中州学刊》2007,1(1):10-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观,推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牢固树立生态社会观,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统观的视角,确立文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对象:文学审美场;进而揭示它的整生规律:逻辑生态、 历史生态、网络生态、环境生态、价值生态的发展,形成生态化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群。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重点,以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为目标,重视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德龙 《理论界》2005,(1):24-26
读江帆的<生态民俗学>,重新审视已有的生态文化观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反思,探索和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自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增强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意识,有助于促进我们自觉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语境下诠释老子哲学,同时满足了时代发展之"生态转向"和"东方转向"的双重要求。老子哲学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知足知止的生态消费观、冲气为和的生态和谐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农法观和贵柔守雌的生态女权观,为当今和谐生存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极具智慧的哲学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现代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态现代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取向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整个和谐教育生态的建构,教师的生涯发展与教育生态中的教育变革直接关乎教师的生存与心理健康状态.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的调适,一定程度上关联到整个教育生态的和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承诺目标就是在自我发展和与系统其他要素之间建立起和谐教育生态中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感的顿然获得与渐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美感是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因这些对应和谐所对应的基元不同,对和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和谐生成的过程中,有些和谐状态是瞬间生成的,而有些和谐状态则需要通过慢慢适应方可生成,这就使得生态美感的产生具有顿然获得和渐入两种典型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