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都赋》的撰年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思《三都赋》很可能撰成于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只有将撰年定为295年,才能与左思一生事迹基本相符。唯史载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的皇甫谧曾为《三都赋》写序,此则与295年赋成之说不合。对此矛盾现象,可作两种解释:(一) 皇甫谧所见可能为《三都赋》未定稿,并据此写序;其后左思又向张载访岷邛之事,对赋继续加以修改,方成定稿。(二) 由于皇甫谧文才平庸、后半生身体瘫痪,加之皇序与左思自序在主旨和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所谓的皇序是否为皇甫谧所写,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2.
皇甫谧<高士传>是对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的古今八代的隐逸高士所作的传记.在<高士传>中,皇甫谧将隐逸作为审美对象来现照,表达对隐选人格的赞美,其叙事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魏晋的隐逸观念更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3.
对皇甫谧是否作《三都赋序》这一长期争执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怀疑皇甫谧作序的资料的质疑 ,借鉴和吸收上世纪 30年代初朱东润先生对陆机生平的研究成果 ,提出并证明皇甫谧《三都赋序》作于太康二年 (公元 2 81年 )《三都赋》初稿撰成之际。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小时候顽劣异常,被村里人称为“霸王”。同乡的人都认为他是个蠢材,不堪造就。 抚养皇甫谧的婶婶恨铁不成钢,便将贪玩的他赶出了家门。谁知皇甫谧到外边弄来香瓜、甜果等东西,洋洋自得地献给婶婶,想用这番“孝顺”来平息婶婶的盛怒。  相似文献   

5.
皇甫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谧是魏晋时期一位很有建树的学者,他不仅在史学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对于文学、医学、天文历法等学科也有颇深的造诣。然而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皇甫谧都相当的不幸。在世时,他除了忍受家境窘困、恶疾缠身的折磨外,还要抗拒统治者的威逼与迫害。去世后,卷帙繁富的著作陆续散佚,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已为后人所鲜知。更为荒唐的是,一生坦荡正直的皇甫谧竟被人加上编造《伪古文尚书》的恶名。因而,尽量地搜集整理有关皇甫谧生平及著述的资料,对于他的人格与风格,史学与史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经历,皇甫谧和他的籍贯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皇甫谧籍贯为安定朝那(今宁夏彭阳县),汉唐历史典籍里记载是清楚的。1000多年前的朝那县,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但仍应该让它来承载和见证曾经的历史。历史经历不能拷贝,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人们不应以经济意义上的浮躁态度来对待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沉静寡欲,不应征辟,勤奋著述,以学术事业终其一生,成就卓著。其所交游对象多为师友、门生及与其思想较为接近者。结合史料考察其交游对象及相关活动,对进一步了解皇甫谧的学术渊源、思想倾向和处世态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皇甫谧卒年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谧卒年新考徐传武《晋书·皇甫谧传》:“(谧)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卒,时年六十八。”关于这个记载,各种版本的《晋书》(房玄龄等撰本)未见有异文,散佚的各种旧《晋书》辑本(如臧荣绪本、王隐本、虞预本、朱凤本、谢灵运本、萧子云本、萧子显本、沈约本、...  相似文献   

10.
皇甫谧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对其祖籍安定朝那的地理位置却众说纷纭,本文对目前的一些主要说法进行了论述分析,并肯定了宁夏彭阳之说。  相似文献   

11.
皇甫谧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历史文化名人,魏晋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针灸医学家的家世与生平事迹作简要介绍,论证了皇甫家族从西汉至晋代世居安定朝那县,且进一步论证了古朝那位于今固原市与彭阳县之间四五十里处,并对后人误指皇甫谧为甘肃灵台籍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扬雄的赋学批评以五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在其前期的赋学批评观念中,主要表现为对司马相如赋的模拟与崇尚,甚至认为相如赋是"神化所至";在其后期的赋学批评观念中,则表现为对赋的"劝百风一"的反思,对"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区分。而"丽以则"的价值准衡,则在其前后两期的赋学观念中始终一以贯之,并对后世的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作为后期桐城派的著名代表,提倡赋学的"汉魏风骨"和厚重气格,追求一种质实有力的赋学风尚,表现出清代赋学观念由前、中期向后期突进的审美趋向,在赋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然这种审美风格的生成,与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古文家的心胸和气魄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皇甫谧籍贯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谧,籍贯今宁夏彭阳,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医学家。他逝世后,其子遵父遗愿,平土为墓,未建坟冢。今甘肃灵台“皇甫士安冢”可能属纪念性的坟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越来越重视挖掘和开发利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甘肃省灵台县利用宁夏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大做文章,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如何充分保护特别是开发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它得以延续和造福百姓子孙,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西晋学者皇甫谧首倡契始封于"上洛商"以来,郦道元、郑樵、魏源等著名学者紧随其说,因而给商洛各种地方志书的牵强附会提供了史料依据.本文通过对最新考古成果的介绍,并结合文献研究、甲骨卜辞分析、古文字考证等方面的细致论述,否定了在中国史界流行了一千七百多年的皇甫氏观点.  相似文献   

17.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学者皇甫谧的籍贯归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远祖定居安定朝那,曾祖迁居陕西邠、岐,自身又徙居河南新安。对他而言,"安定朝那"只是其姓望即宗族籍贯、姓氏所出,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与其生前住地没有联系。注重门第、标榜姓望的时代风尚和因战乱、仕宦导致的迁徙不定,是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老子》何时称经?又何时演变为《道德经》之名?古来就有争议。考之典籍可知:《老子》书题以“经”名在史迁之后刘向之前;而《老子》书名演变为《道德经》更在班固之后,萌发于汉末三国的边韶、葛玄,形成于魏晋之际的王弼、皇甫谧。  相似文献   

19.
略论建安辞赋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时期是赋学观念的转折期。建安赋论重视赋的艺术功用 ;强调赋的抒情特征。在表现形式方面 ,建安文人主张对汉赋的“华丽”进行批判继承 ;在题材选择方面 ,他们要求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拓宽选材领域。建安时期辞赋观的转捩 ,是时代环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魏晋名士—何晏(190—249年)是玄谈和服药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不是祖师尚待进一步证实,但玄谈和服药之事却是有的。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已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颜氏家训·勉学篇》)《晋书·范宁传》也说:“时以虚浮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与何晏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就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