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重"人的哲学,但它自身并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的"自我"观念,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元思维模式,没有能够以自然为镜来反照"自我",与之相对应,西方则走的是一条以自然为镜的发现"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2.
自我观的演进历程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重维度去把握。从哲学层面上来看,东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遵循着不同的路线。西方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大致经历了精神自我、物质自我以及孤独自我三个阶段。中国哲人对自我的认识大体遵循着非我、社会自我、主体自我的发展思路。与哲学上对自我观的理解不同的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观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新弗洛伊德主义自我观及人本主义自我观三个阶段。与哲学、心理学上对自我观探索的起点有所不同,教育学上的自我观则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对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4.
"生态自我"是深层生态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自我实现"理论得以确立的基础。"生态自我"的概念与东方的物我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企图突破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将自我的意义从个体扩大到生态。而庄子哲学中的物我观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与"生态自我"的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以丰富和深化深层生态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自我理论发展线索 ,探讨了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康德综合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代欧洲哲学自我理论 ,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时代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跨越近代 ,把哲学发展推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6.
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是符合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 ,是哲学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运动 ,都推动了哲学的前进。但是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现代转换 ,并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航程  相似文献   

7.
"万物一体哲学"作为克服生态环境危机这一时代困境的应对思路,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主导下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破坏,要求改变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观念,建构一种"万物一体哲学"。这种"万物一体哲学"应对时代困境的基本途径有其优缺点。与此相联系,它也有着自身学理上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哲学,处于西方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交界区。处于转折时期的叔本华哲学,既有西方传统哲学特点,更具西方现代哲学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特色。分析和研究叔本华哲学特点对于准确确立它在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9.
后哲学文化与当代西方哲学自我形象的重构张国清理查·罗蒂(RICHARDH.RORTY1931一)以西方哲学传统及其变种: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的激进批判者姿态出现在今日西方学术界。他是一位从那个传统中冲杀出来且予其以重创的哲学家。罗蒂试图实现某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应该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意识中获得阐释。由古希腊奠定传统的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张力;就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整体而言,"哲学的政治"是它的基本取向,其实质是通过哲学遮蔽实践的政治意义,通过神化和物化自然使政治世界神秘化和"侏儒化"。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实现了从"哲学的政治"向"政治的哲学"的转换,具体表现是:通过实践哲学解放了被古典政治哲学遮蔽的劳动者,使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建立起有机联系;清除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赋予政治国家由神秘的自然而来的形而上学特性,清晰地展露出政治的历史性和历史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理论具有特别的地位.从主体谱系学的角度追踪自我理论的发展历程,依然是有待人们去完成的一项艰苦的工作.本文立足于康德哲学的自我理论,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理论,胡塞尔的自我理论相互诠释,认为近代哲学的自我理论表现为一个自否定的过程,也就是从对自我的实体化理解到对自我的功能化理解的深入,进而指出,正是在这种理解的深入过程中,哲学开启了更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的自我理论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以及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曾以灵魂、实体、主体、此在等诸多形态出现过。自我概念哲学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它是由古代哲学的自然反思即自我与自然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近代哲学的内外反思即主、客二分状态。到了现代哲学阶段研究自我概念的思路转换,一方面开始从理智的直觉转换为体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开始从异化的、分裂的自我转换为统一的自我。哲学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哲学的人学性质日益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多维视角下的西方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应当注意哲学思想的连续性、继承性,实行前后黑格尔哲学研究的互动互解互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都是伴随西方现代化进程而生的,对现代哲学和现代性的批判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但至今仍有许多哲学家坚持现代哲学的路线,从现代与后现代的视角进行研究,使哲学更加密切地与西方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视角关涉哲学发展的方向、前途,以思辨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视角来探究西方哲学的演化和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西方哲学不能局限于要后者为自己“服务”;现当代西方顶级哲学家都对马克思的学说有深入的研究,西方哲学研究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西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要在比较中求发展;文化融合论应当提倡哲学多元化,拒斥妄图一统天下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 的原因在于以西方哲学理论模式为标准,衡量并排斥中国哲学。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 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这一“属”之下的“种”,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独特意蕴。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 基础上,注重跨文化比较视域中中西方哲学的会通。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 的原因在于以西方哲学理论模式为标准,衡量并排斥中国哲学。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 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这一“属”之下的“种”,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独特意蕴。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 基础上,注重跨文化比较视域中中西方哲学的会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一般和个别视角下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哲学以至整个科学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研究形而上学等都是哲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体现了中西哲学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但研究形而上学,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辨析它们的真实含义,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将中西哲学精神结合起来,为我们的哲学发展寻找一种新的视角。实际上,研究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可以实现西方哲学一直在追求的哲学为科学奠基的任务,也可以为中西哲学精神的融合开辟一条通道。中国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一般和个别的“道”、“器”之辨;西方哲学的精神在于哲学为科学奠基。由一般和个别的角度出发,提出形而上学研究的新的对象,目的在于引进这种西方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使个人权利与共同体之善的关系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杜威提出并论证了民主共同体概念,认为民主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体的理想形式,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共同体中,得到共享的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利益。民主共同体为个人的生活提供了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共同体的存在又依赖于个人的参与。民主主义教育为民主共同体的持续存在提供了重要保证。可以说,杜威的民主共同体思想对解决个人与共同体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当今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