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从理论上说,族群认同与民族识别因族群与民族分别具有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而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族群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识别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它已由原有的文化表征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可以获得实际利益的象征物。长达30年之久的瓦乡人民族识别工作以及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可望引起人们对现代中国族群关系演变过程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跨国境线而居的族群,既受他国同族人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他们的吸引,也有对母国的政治认同。一旦跨境族群对本族群的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加上母国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国际势力的蛊惑,跨境族群的不满情绪就可能酿成分离主义,并谋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有: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权"的蓄意歪曲;国际势力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泛民族主义的泛滥和蛊惑等。面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当代主权国家的疯狂解构,既需要继续推动和发挥联合国在反对与遏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中的作用,也需要跨境族群母国加大民族国家构建力度以提升跨境族群的国家认同,还需要相关国家在治理跨境族群分离主义问题上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3.
文化表征是重要的族群边界,也是维持族群边界的主要因素.瓦乡人及其民族精英与地方政府对盘瓠神话进行的既有别于苗族又依附于汉族的文化建构,呈现出他们内心亦苗亦汉复杂纠结的情感,说明族群认同既是强势与弱势力量互动变迁的过程,也是“边缘”力量和“中心”力量共同建构的结果,更是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历程.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是复杂的,只有在动态的文化情境中考察族群的边界及其维护才能明确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学视野中,族群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本篇论文利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侧面着手,阐述了教门岗人族群认同的基础,总结其认同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影响其族群认同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6.
族群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从国外至国内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在国内二十多年来族群研究的语境已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基础性的理论系统且正向各领域拓展其理论视野。通过梳理族群、族群意识、族群身份和族群认同概念的由来、涵义和引起争论的各处意指内容,力图详细探讨涉及各个概念相关领域的理论看法,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分析视角和阐释论点。其中,关注族群身份和族群认同研究当中来自不同派系学者的研究观点,以族群建构的各要素间的差异和联系分析为基础,归纳出族群认同存在多元模式的可能,为促进族群理论研究的多线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族群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的现状 ,并着重对EthnicGroup的翻译问题和国内对民族和族群这两个基本概念适用范围的讨论、国内族群理论的发展、族群理论和方法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评述 ,期能对族群研究现状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族群及族群认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翻译进中国来,一直与民族与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等概念的辨识争论不断。本文综合各种观点,提出族群与民族的区别及其使用必须兼顾这两个词的来源和使用历程以及在我国的使用习惯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主位认同和客位认同的区别,二是族群认同具有场景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国外族群理论与族群政策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而前苏联是一个民族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它的民族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鉴于此,笔者就以前苏联这个国家为典型,从族群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语言文字政策以及宗教政策等方面来进一步研究前苏联的族群理论与族群政策.  相似文献   

10.
影响族际冲突的因素可以分为族群因素和非族群因素。族群因素又可分为原生因素和次生因素;非族群因素可分为偶发因素和一般因素。族群因素与非族群因素通过群体身份、历史问题和群体利益相互连结,使族际冲突的当事方产生认知、情绪和价值判断的变化,一方面导致非族际冲突转化为族际冲突,另一方面导致族际冲突升级或转化为更大规模的政治冲突。在应对族际冲突的过程中,应判别族群因素和非族群因素,及时处置由偶发性非族群因素引发的非族际冲突,防范和阻断族群因素与非族群因素的勾连,改善一般性非族群因素以遏制族际冲突的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瓦乡文化是本真状态下的沅水流域文化,是湘西较为原始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瓦乡人富有特色的生计习俗、建房习俗、婚嫁习俗等原生态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建设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提高瓦乡人的文化自信,是保护瓦乡文化的重要举措。首先,建立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原则,建立科学的原生态文化保护体系;其次,应深入挖掘瓦乡文化内涵,提升瓦乡人的文化品位,大力推进瓦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提高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主体受益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最后,还需创新瓦乡文化的保护模式,通过营造瓦乡文化空间,创发瓦乡文化产业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南方得到广泛传承,延续至今。当下,湘西还傩愿已成为一种宝贵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是一种以祭仪为主的仪式性活动,也是当地民众求吉避祸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再次展示其特有表演程式和民俗信仰,以及对神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双重追求,呈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壮、汉两族在神的形成过程、神的谱系结构以及功能作用方面都存在区别 ,这种区别体现着两个民族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佤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山地 ,但与汉族的沟通早已有之 ,这在姓氏上亦可见一斑。这与元代以来汉族人口不断地迁徙到滇西南 ,和同样是迁徙至此的佤族发生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 ,这种交流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强。今天阿佤山的佤族青年姓名实行汉佤两制 ,互相间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5.
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尔苏人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存在两种族群认同表现。其中部分尔苏人认同国家把他们划入藏族,另一部分人认为尔苏人与藏族的差异较大,要求被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认同表现除了用尔苏语与藏语的特征之外,还用尔苏人的沙巴图画文字和藏文经书来强调和支持各自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族群的重要文化内容,在尔苏人当中直接影响了族群认同的抉择。本文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角度对这种族群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冼夫人与民族团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冼夫人是 6世纪时岭南俚人的首领 ,她一生的活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力阻攻战掠奴 ,惩治贪暴、化解民族矛盾 ,鼓励俚汉联姻 ,加强封建制度、加速岭南地区的汉化进程 ,从而促进了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回汉民族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陕鄂交界地区回汉民族关系历史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说明民族和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亚述帝国灭亡以色列王国之后,大部分以色列人被强制迁移到亚述帝国的其他地区,并逐渐为当地居民所同化,造成了"10个支派"以色列人的遗失.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分析,这种遗失是这10个支派内部交往和它们与亚述之间外部交往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犹太民族的独特宗教性和亚述帝国的征服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20.
族群认同通常包括族群认知、族群情感和族群行为等三个维度。土族青年在族群认同的维度上存在着不同差异,对他们的族群认同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族群认同与文化习性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相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深入了解土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融合中的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该调查研究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