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3.
李美旭 《理论界》2006,(6):136-137
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基础素质教育,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道德内容及道德要求,按照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青少年在其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需要把握的另外几个重要问题是,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与层次化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的重心即角色道德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道德规范紊乱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是解读道德教育的两种不同维度.基于教育视野的道德教育,以教育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道德,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教育”道德性,以道德是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为评价标准.基于道德视野的道德教育,以道德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的道德才能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道德”道德性,以道德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生活为评价标准.将道德教育同时置于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之下,可以让道德教育获得教育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双重支撑,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要教育,不要灌输,这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灌输与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分别表现在道德教育的意图、内容、方法上.封闭与开放、非理性与理性、强制与自由构成了灌输与教育的三对矛盾.在意图方面,主张灌输的道德教育是封闭、僵化的,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是开放、发展的.在内容方面,从历时性上看,非理性的灌输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并持续产生影响;从共时性上看,理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方法方面,从语义学上看,灌输违背道德和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目标看,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抹杀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8.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学校的道德教育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其重要的核心内涵,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倡导以关心为基点的情感教育,努力使学校道德教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他对道德认知发展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和道德教育的设想。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学校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汤曾 《江淮论坛》2004,(6):149-152
研究生道德教育是确保研究生教育各项硬件真正过硬的软件支持,其道德教育目标要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和研究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加以研究。在当今经济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注意对研究生社会政治道德、学术道德以及现代性道德准则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世界性人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空间道德作用弱化的缩影。扭转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度,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守法意识,鼓励合法道德行为;其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律的网络行为意识;第三是倡导大学生树立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将塑造教育和转化教育结合起来,以塑造教育为主,辅之于转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参与式学习法为主要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郁的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道德即知识”的假设是我们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和基石。但是,在道德教育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在方法、手段上检讨,却很少从理论前提上去反思。假如从哲学的层面,审视知识的本性和道德的本性,就能明了能否从知识推导出道德,道德是否必然蕴涵着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观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渗透于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道德教育观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它对于今天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在对社会学习理论之要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了该理论的德育观,并分析了它对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作用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复合体,它有助于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有助于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的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道德困境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化和表层化。化解道德困境的关键在于阐明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6.
至境德育论     
道德生活有功利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由道德三层境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则表现为感性德育、理性德育和审美(立美)德育;道德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至境应是塑造“真人”形象的自由道德和审美德育。道德至境或诗意人生的教育达成需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实现重构.  相似文献   

17.
彭焕彬 《理论界》2005,(3):133-134
道德教化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道德灌输,坚持“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道德教化是道德理论内容的灌输,是实施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人性发展的需要,这就启示我们,道德教育需要灌输,灌输的内容必须尊重人性,符合科学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教育活动,成效的关键在于“化”,“化”的关键在于教育途径的多样性,这就启示我们,道德灌输的实效关键在于途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事实与价值:道德教育悖论及消解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决道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目前,理论界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道德之外的因素如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重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寻找对策。提出了诸多道德教育模式,如主体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等。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对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但还是没有实现既定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悖论问题的探析,为解决道德教育低效性难题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 ,道德建设被包含在了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 ,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 ,道德建设自身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往往又被忽视。为了加强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 ,必须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尤其应当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 ,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 ,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它与道德教育不但有所区别 ,而且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与道德辩证关系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国策过程中 ,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道德是立法的价值基础 ,是执法和守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不断加强道德教育 ,尤其要从娃娃抓起 ,开展自爱—他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