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旧训考辨略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去秋至今,余遵士复徐师嘱,课务之余,通读《汉书》,涉猎颜、王:《注》、《补》,发蒙振聩,获益良多。心有所会,随手笔录,或有所疑,亦辄记之,间下己意,作为“考辨”。其中大率一曲之见,唐突古人之处在所难免,千里之行,始于蹞步,稚口茧栗,敢冒虎威?今摘数条,就正于诸前辈。接刃。事刃。倳刃。剚刃。《汉书·蒯通传》“然则慈父孝予将争接刃于公之腹,以复其怨而成其名。此通之所以吊者也。”案:“接刃”,《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作“倳刃”,《汉书·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  相似文献   

2.
读史戋札     
囊年读史,每心有所得,或觉词义艰涩,辄手记之,积稿亦累累.十年动乱中散失大半.今重检剩简,名之曰“戋札,盖一得之虑云尔.史记“史记”一词,原指史书所记,并非书名,《史记·六国表序》及《天官书》提到“史记”的地方都是此意,《汉书》亦同.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所提“史记”说:“此志凡称史记者皆谓司马迁所撰”,是不对的.《汉书》称迁著书为《太史公百三十篇》.称《史记》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3.
一《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字子长,《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均无“字”,此始见扬雄《法言·寡见篇》及《君子篇》。今陕西韩城人,《自序》云:“迁生龙门。”《汉书·迁传·颜注》:“龙门山,其东则在今  相似文献   

4.
关于军臣单于即位年代,一般认为是汉文帝后元三年,也有少数人认为是汉文帝后元五年。经考证,上述二说不确,军臣单于当立于汉文帝后元四年。徐广最早得出了军臣单于立于汉文帝后元三年的结论,其根据不仅相当薄弱,且自相矛盾。从徐广引古本《史记·匈奴列传》可证传本《史记·匈奴列传》"后四岁,老上稽粥单于死,子军臣立为单于"之"岁"字当为"年"字的讹文。"后四年"就是汉文帝后元四年。从《汉书·匈奴传》亦可证军臣单于立于汉文帝后元四年。《翰苑》军臣单于"立四岁"引自《史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引自《汉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所见西域里数集中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四夷传》、《梁书·诸夷传》、《魏书·西域传》和《周书·异域传》。这些里数不仅是判定西域诸国方位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索当时道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历来受到西域史研究者的重视①。兹拟以前人有关成果为基础,对这些里数记录作一全盘的考察。一、《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这一里数见诸张骛首次西使归国后向武帝所作报告,而张春往赴大宛乃自漠北匈奴单于庭附近出发,取道巴尔喀…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人重《汉书》而薄《史记》,故习《汉书》者亦多于《史记》,注释之多,殆由此矣。至唐颜师古乃集众家之训释而为一编,是为今本之《汉书注》。颜师古在注释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学术上擅长语言文字之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汉书·匈奴传》所载冒顿向吕后请婚被视为汉匈关系中极为典型之事,而《史记》中却不载此事。前人多认为司马迁出于政治"忌讳"不载此事,东汉时班固不再"忌讳",因而在《汉书》中重新记载此事。这种解释虽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疑问。从《汉书》增补内容的疑点以及匈奴对汉朝社会的影响来看,冒顿请婚一事应为谣言。谣言约产生于太初四年之后,为司马迁所未见,故《史记》不载。东汉初年,由于汉匈关系再度紧张,冒顿请婚之事重新被勾起或被创作出来,又为班固所见,从而被载入《汉书》之中。谣言虽然不可信,却反应了时人恐惧匈奴、憎恨匈奴、希望德化匈奴以及不满吕后女主干政等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8.
说“蚩尤”     
说“蚩尤”田晓岫一、蚩尤是农部落的名称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历代史家为之作注。首先想说清楚的问题是:蚩尤何许人也?裴马因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  相似文献   

9.
“耰”是古汉语常用字,散见于古籍文献中,如《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这些“耰”字,不外乎两个含义:(一)摩田器也,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二)覆种也,用耰平土、掩盖种子。 然而,对于“耰”字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说它是锄头把。《史记·秦始皇本纪》:“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史记索隐引孟康注:“耰为鉏柄。”《汉书·陈胜项籍传》:叫巳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服虔注:“耰,鉏柄也。”吴楚材等《古文观止·过秦论》注:“耰、鉏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注:“耰,鉏柄”(修订本  相似文献   

10.
《史记·淮阴候列传》叙述韩信为布衣时有这样一段话: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之文大体相同。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颜师古《汉书注》并引张晏说以解“蓐食”:“未起而床蓐中食。”后代诸如王力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是目前人们研读《史记》的权威文本。近日,笔者取民国年间张元济校勘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以下简称“百衲本”)与之对校,见二本或有异文;现取《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下简称“《校补》”)、《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以资参证,就异文中可商之处草成数则,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马政     
西汉马政,重要的记载,见于《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史记·平准书》云:“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又云:“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又云:  相似文献   

13.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4.
释“垄上”     
释“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帐恨久之,曰这里的“垄上”何解?三家注皆无说。颜师古注《汉书》则云:“垄上,谓田中之高处。”近世的注家则多以“田埂”释之,曰:“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按:田埂非休息之所,且本在耕...  相似文献   

15.
秦汉詈词分类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詈词分类考察刘福根就詈词而言,读《史记》和《汉书》时,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莫过于汉高祖刘邦的“箕踞而骂”了:《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胥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汉书·张耳陈馀传》作“高...  相似文献   

16.
秦太尉小考     
秦始置太尉之说,初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自此说闻世后,史家多信之无疑。但也有人提出过异议:晋人束暂据《尚书·中侯》认为太尉非秦官。唐房玄龄的《晋书·职官志》云:“太尉,古官”,即太尉非秦始置。《太平御览》卷二○七引《百官表注》也持同一说。这些见解是有道理的,可惜他们都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证。然而,秦设太尉是否掌全国军事,也值得怀疑。若太尉为三公之一,掌全国军事,这一煊赫职官,为什么在秦统一、伐匈奴、征南越、镇压农民起义中,却无一语道及。但《史记》  相似文献   

17.
关于《左传》作者和所载史起讫年代,学术界众说不一,现举代表意见如次:关于《左传》作者,传统以为左丘明,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和《汉书·刘歆传》均从此说,并断定左丘明和孔子同时代。两汉学者认为《左传》与《春秋经》无关,但仍肯定为丘明所作。汉以后开始怀疑起作者了,认为《左传》并非丘  相似文献   

18.
自从《史记》问世以来,就有人认为《史记》是一部谤书。卫宏认为“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班固认为司马迁著书,是“微文刺讥,贬损当世”。更有人认为《史记》以《伯夷列传》居列传之首,在《封禅书》中讽刺封禅求仙,是对汉武帝的微刺谤讪。还有人认为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序游侠,述货殖,也是在徽刺谤讪。凡此说法,值得商榷。 1 最早把《史记》说成谤书的,要推东汉的卫宏。卫宏在其《汉书旧仪注》中说: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卫宏的这段话,与历史事实不符。按卫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记》,见《汉书·杨恽传》;或称《太史记》,见应劭《风俗通》卷二;或称《太史公书》,见班彪《略论》和王充《论衡》。司马迁马书时也常用“史记”一词,如《周本记》中有“太史伯阳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左丘明国孔子史记”,《六国年表》中有“史记独藏周室”。可见“史  相似文献   

20.
偶读《中国皇城·皇宫·皇陵》系列丛书之南京卷《金陵十朝帝王州》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见到一句关于项羽溃败乌江的记述,不觉顿生疑惑。其原文如下:“其后败退至安徽和县一带,被刘邦逼困,终于在乌江(今和县乌江镇)演出了—幕‘霸王别妃’自刎而死的悲剧。”霸王别姬是众所周知的故事,“姬”即虞姬、虞美人,《史记·项羽本纪》及《汉书·项籍传》中都载有其事。前引文中的“妃”如果是指虞姬的话,那么首先是“别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