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的印迹     
"……漫步走在这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么走……"是啊,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枚印章,一页一页的,将生命的痕迹深深的拓上。也可以说,生命亦像是一张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从时间的维度说,它落实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从逻辑的结构看,它解决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个体生命的本质等问题。由于在这些观念中始终隐含着"生命的永恒"这一话题,所以其宗教性色彩又非常浓烈。  相似文献   

3.
杨沫同志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党所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它细致地刻划了在那历史的暴风雨席卷全国,民族的存亡千钧一发的年代中,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份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历程。青春,是可贵的!它对每个人讲来都只能有一次。有的人的青春在燃烧,放射着美丽的光辉;有的人的青春只在冒烟,碌碌无为地浪费着生命;有的人的青春却象没有烧尽的屍  相似文献   

4.
正暑假,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长线,而现在往往成了学校不好管、家长不会管、学生自己不愿管的"三不管"真空。暑假有的成为"监狱的放风",自由散漫;有的成为"第三学期",补习一暑假;有的甚至是放任自流,滋长坏习惯;不仅有悖于学习规律,而且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暑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学习环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成长机遇。暑假期间,学生一可以复习整理,查漏补缺;二可以深入理解,拓展延伸;三可以弥补兴趣,培养特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即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是否遵循了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即是评价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依据。依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对"家长签字"现象的利弊进行解读,从而得出"家长签字"现象兴起的初衷遵循着生命教育理念,而被工具化和模式化之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的生命健康成长,它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剂,忽视对学生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不利于孩子心理、人格的健康成长,导致孩子被动成长。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进生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生命经历,是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参与者均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美术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我们认为学生想像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以一堂美术课作一番探讨。这是一节静物写生课,我在讲台上放了一盆龙舌兰,让大家进行写生。我先向学生介绍了龙舌兰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启发学生积极动笔,去画自己心目中的龙舌兰。当我在巡回辅导时,却发现有些学生正把铅笔、橡皮擦、尺子、搭成炮架,作射击的游戏。有的学生把一盆龙舌兰画成了蛇,有的把花朵画成人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是责骂,还是表扬学生呢?  相似文献   

7.
作为读者参与到生命图书馆的阅读中来,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以随意翻动的带着油墨香的书页,有的只是鲜活的人。这个以真人作为图书的创意来自陕西咸阳的80后女孩丁非和她的公益组织"人间关系"。通过读"人",为更多人提供面对面的解读生命、了解生命的机会,这是"人间关系"创建生命图书馆项目的初衷,2011年10月29日,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丁非也试着做了一次"图书",并在当天拥有了14个"读者"。在生命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印记。在这里只有心与心的交汇,图书与读者的微妙互动和感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印记与旅程。你想阅读哪一本?  相似文献   

8.
一、也是一个缠夹问题"文气"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美学概念.历代不少作家、文论家都论述和推崇过它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把它比作文章的生命.然而"文气"的涵义却历来众说不一,聚讼纷纭.我们拟从"文气"说的提出谈起,考察一下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构建了一个以宝、黛为主所开展的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在此意义世界中,展现了"痴情"的生命境界.小说在此深化了"痴情"的意涵,此中,从"情"出发的执迷、物我混融,进至忘我的生命境界,是小说刻意凸显的一个为世人所不解的意义世界.而此"痴情"的生命样态,终究要面对执迷对象物的归于幻灭,因此,从"痴情"而至"感伤"的生命情怀,便是必然的生命样态的发展.此种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它是单以对象物的"审美性"的"兴发"与"感通"来作为全心挹注投入的重心.<红楼梦>作为一部女性文化的构建文本,它初步确立了一个大致的蓝图.我们在此文本中,也可就其中的代表人物身上,看到了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中的生命样态.此"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也可说是最具表征性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柳萌 《新天地》2011,(5):24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时写过一首诗《有的人》。诗的开头四句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开头的四句诗,常常被人们引用,借以说明生命的长度并非由  相似文献   

11.
写作文先要有感受,没有感受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样参加一个活动,经历一个过程,为什么有的学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有的学生却写得干巴巴的,没有内容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生会感受,而有的学生感受能力相对比较不足.如《一次科技活动》一课,例文中作者的感受与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看了气垫船的表演后,作者写道:"我边看边想:他们能做成这么好的气垫船,真了不起!"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老子"道"的本质,采用解释学的方法,指出生命是老子关注的核心问题,其思想有着强烈的生命取向."道"实质是生命之"道",它既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生命由其所出又复归于此;又是生命活动的价值准则,生命合"道"则成,离其则亡;还是生命追求的理想境界,作为生命追求的理想境界,"道"境是一种玄同的"和"状态,是纯朴本真而无私无碍的宇宙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艺术的真实及其科学性的争议很大。有的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唯其真实才有力量;也有的认为:艺术姓艺,艺术能够感人、传世,在于它强烈的艺术性,……聚讼纷纭,其说不一。那么,什么是艺术的真实?怎样看待它在艺术实践当中的科学性?这是应该进行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提出,学界已有一定共识.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已在被重构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身份.它由文化理念上反社会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艺术哲学上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诗学,这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个明显趋势.中国式存在主义的生命诗学的创作思路,分为"艺术生命化"和"生命艺术化"两个方向.生命艺术化,主要以儒家生命哲学观为主体,化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说"、尼采的"酒神精神"所驱动的生命意志论等,它以鲁迅及其创作为代表.艺术生命化,基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并融合道家的心物俱冥、物我统一等东方生命哲学观,它以何其芳、贾平凹等创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谷雨三朝看牡丹",喜欢花和喜欢看花的人都知道这句谚语。每逢农历谷雨前后,正是牡丹花盛开之时。牡丹花色、姿、香兼具,它姹紫嫣红,玉笑珠香,仪态万千,雍容华贵,有的喷红吐艳,如葵花映红日;有的金光灿烂,如皇冠熠熠生辉;有的洁白晶莹,如美人素妆淡抹……真是"色可销魂,态可醉心,大可悦目"。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等,是一种毛莨科芍药属的落叶灌木。牡丹原产我国,它的原籍在西北秦岭一带,牡丹的祖先是山牡丹,后来,人们把它引种下山,才  相似文献   

16.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中学任教往往有一个长于试用期的“适应期”,他们在大学学习的种种不足,在这期间逐渐暴露出来:有的做不好实验,实验素质差;有的不能把教育理论用于教育实践;有的不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讲课欠准确,把握不住教材的分寸,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师开设综合考试,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不足,它是加速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综合考试”,就是在毕业前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学理论以及实践技能的综合复习和考试,它不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它是对学生在大学所接受的大量信息的过滤和精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它是认识阶段上的由浅入深的发展,是由分散的、局部的理性认识到综合的、统一的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使学生把握理论发展的线索,纲目清晰;它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检验。温故而知新,综合就是创新。它有如综合大学或工科院校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7.
钱勇 《百姓生活》2008,(6):45-45
经常出现没有症状的疾病"偷袭"伤害人体,使人们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病倒而贻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医学专家提醒人们,只要细心观察,有的疾病也会露出蛛丝马迹。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以下8类无痛性疾病:一是无症状性肺炎由于老年人的机体抵抗力差,很容易受凉引起肺炎。有的老年人发病后不发热,不仅没有肺炎的典型症状,而且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分析",但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目前关于社会网络分析实际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人把它看作仅仅是一种分析技术;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观点;有的人把它看作只是一种隐喻;而有的人则把它看作是有实质内容的理论。这些不同认识的探讨,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和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沉默权 ,从学理上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 ,最早始于英国 ,后又在美国推行 ,并波及欧洲诸国 ,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现在国际文件都有规定。西方沉默权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一项人权、是一项“不说话”权利、是一项实施无罪推定的权利。对沉默权学者有不同见解 :有的认为它不利于打击犯罪 ;有的认为取消之必然不符合宪法。西方沉默权引入我国 ,争论已久 ,有的主张引入 ,有的反对引入 ,有的主张既要引入又要限制  相似文献   

20.
香山网论坛上一篇"爱心救助"的帖子引人注意。发帖人"Donald仔仔"在帖子中讲述了一只土黄色小狗被撞伤后,自己及朋友连同其他好心人一同救助小狗的故事。然而不幸的是,小狗在送往宠物医院抢救了4个小时候后仍然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网友们在称赞好心人的同时,对撞死小狗的肇事司机表示强烈谴责。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一个生命垂危的宠物狗的生命,得到了更多珠海好心人的精心呵护,大家没有将它看成畜生,而是当作了平等的生命伙伴;没有将它当做没有感情的陌生物体,而是当作了息息相关的心灵朋友。人们用心底那一份温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